作者:滕光耀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部分道公与孝男孝女穿插吟唱的丧歌,则选取最能震撼人们孝心的“经歌”来吟唱。这些“经歌”各具特色,并在流传过程中被该县历代道公、僧公艺人不断增删而成为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经歌”。如《十月怀胎歌》是一首叙事诗,在区内外乃至海内外都有流传,但大多平铺直叙,即怀胎一月平铺成一首七言四句的诗歌。“我娘怀胎一月成,手摸胸膛不见影。儿如水上浮飘影,未知生根能不能。……”诸如此类的《十月怀胎歌》传到该县道公、僧公艺人的手中,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以吟唱母亲十月怀胎为主要内容、前面对此歌的来历作了铺陈、后面增加了“十报恩”内容的《胚胎经》。此“经”从目连行大孝、“一头挑母一头经”到灵山见佛祖、拣《胚胎经》唱起,到“奉劝世人休逆母,持斋报答养育恩”止,将母亲从正月怀胎至十月、胎儿在娘身逐月发育成形到诞生落地的全过程娓娓道来,充分发挥叙事诗抒情强烈、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语言华丽的特点,其间起伏跳跃,该简处大简,该繁处不惜笔墨。从开头的铺垫内容、中间的十月怀胎内容到结尾的“十报恩”内容、多以一二语了之。如唱至九月怀胎,仅以“九月胚胎渐渐满”一语带过,而将浓墨重彩泼洒在“十月怀胎儿降生”前后的“阵痛”、惊险惶恐、孩儿落地的哭声和对孩儿婴幼儿阶段小心翼翼、体贴入微的哺育之恩上。全诗共124行,这部分内容就占了49行。这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写弹琵琶者从小到大的身世、从盛到衰的遭遇不到20句,但抒写琵琶的声音却用了24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恰如清代沈德潜所说的在“中间点染华缛,五色陆离,使读者心目俱炫”:
十月胚胎儿降生。
一心想着外家去,
恐怕孩儿半路生。
一阵痛来无计较,
二阵痛来落三魂。
娘叫上天天无路,
娘叫入地地无门。
牙齿咬得铁丁断,
绣鞋踏得地皮穿。
恩爱丈夫心不忍,
忙去烧香叩神明。
先许家堂猪羊愿,
后许南海观世音。
许下长旛十二首,
又许布施及斋僧。
普天神明多许下,
是男是女早降生。
幸得诸天神护佑,
险些一命丧黄泉。
孩儿落地哭一声,
娘命隔纸见阎君。
脐带不敢将刀割,
恐怕胎衣坠娘身。
孩儿落地哭两声,
老母今番两世人。
扶上床坐不敢睡,
把碗姜汤定娘心。
孩儿落地哭三声,
合家大小放宽心。
将刀割下儿脐带,
烧盆净水洗儿身。
把幅罗裙来抱起,
将儿抱在母胚襟。
左边干处孩儿睡,
右边湿处母安身。
若还两边都湿了,
双手抱儿放胸心。
一日吃娘三餐乳,
三日吃娘九顿浆。
娘乳不是长江水,
不是山林树木浆。
口口吃娘身上血,
吃娘血脉面燋黄。
未病之时母先虑,
未冷之时母挂心。
未曾吃饭先挂欠,
不敢高声怕儿惊。
洗屎洗尿娘不厌,
只要孩儿快长成。
……
《平果壮族丧歌》这一声声发自人们肺腑的生离死别之歌,成为自古以来人们孝亲报恩、竭力孝母、追思感恩天地父母养育之恩的“经歌”。其重要价值有:
一、文学价值。吟唱经典,以古劝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令人感同身受;语言规范,形象典型生动,一唱三叹,令人动容;虚实相生,想象奇特丰富,艺术境界广阔高远,耐人寻味;历史悠久,形态原生,内涵丰富,充满哲学韵味。应该说,这几点是本丧歌的主要特色,也是其重要文学价值之所在。
二、民族学、民俗学价值。从《哭下席》到《哭出殡》,把人从死到埋整个仪式的全过程都反映和表现出来,其中,涉及壮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居住习俗、衣着饮食、人生礼仪、宗教信仰、喜好禁忌等民族传统、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形成的诸多因素,人们从中可以研究并发现壮族的心理状态与汉族的差异。如壮族死者的夫或妻是不能去送葬的,如果去送葬,那死去的夫或妻就会把他们的灵魂勾去。汉族却认为夫妻应该相互送葬,这样才足以表示他们的真情实意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百色新闻网—右江日报 2017-05-04
【本文责编:CFNEditor】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维吾尔民歌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下一篇: [钟进文]从“民族唱”到“唱民族”:基于《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的考察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