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海洋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此后的民国,按照“五族共和”的理论,全国被分为了“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诸如现在被认定为民族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当时都曾是归于满族的,而南方很多的少数民族,当时都被归于汉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1—1979年的民族识别,认定全国有56个民族,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汉族,这个时候才被最终确定。
当然,没有“汉族”这个名字,并不意味着没有这个民族,中国古代比较能够对应的说法叫“汉人”,这个词汇大约出现在东汉。
在秦汉大一统出现之前,中华文明就已经形成,这个时候的说法是“华夏”,这个概念不是一个人群或者种族的概念,里面包含着强烈的文化和阶级的优越感,大意相当于“文明世界”,与之相对的是“蛮夷”。“华夏”和后来所说的“汉族”或者“汉人”关系不大,这是一个文明的范畴,不是人群的划分。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当时主流的知识分子认为秦和楚都不属于这个“文明世界”。而实现中华大一统的却恰恰是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的,恰恰又是楚人的后裔。汉朝的文化艺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楚国的文化艺术。在东汉的时候,“汉人”的说法出现了,指的是汉王朝统治之下的人民,相当于现在的国籍这个概念,而这个词汇也仅运用于外交场合。
汉族的宗教信仰也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三大宗教在汉族中都有信徒,除此之外,诸如关公、妈祖等民间信仰也非常盛行,比如在福建,各式各样的民间信仰有上千种之多。图为福建一处正在举行的民间宗教活动。摄影/崔建楠
民族意义上的“汉人”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大量出现在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汉人”开始有了民族意识。在当时,“汉人”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于被征服的魏晋人的他称或蔑称,“汉人”从此有了“汉族”之意,但没有现代的“民族平等”含义。宋、辽、夏、金时期,“汉人”指“汉族”,多为他称。元朝把人分成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其中的汉人又兼指契丹、女真和朝鲜人,南人又兼指包括汉族在内的南方很多民族。明朝用中华代表历史文化大传统,治下有汉、回、蒙、藏和南方少数民族。到了清朝,官吏按满汉分类,其中满、蒙、藏为一方,汉人与其他民族为一方,汉人中又分隶属八旗的“汉军”、“绿营”、“包衣”和普通汉人。
可以看出,在民国之前的“汉人”,似乎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具体的描述去总结,他们有时居住在中国的北方,有时居住在中国的南方,有时是统治阶级,有时是被统治的,“汉人”这个词汇也是有时被用于内政,有时则仅仅用于外交。学术前辈如李一氓《试释汉族》、陈澍《汉儿汉子说》和贾敬彦《汉人考》都指明了一个事实:“汉族”一词的能指始终是那群追随国家文化大传统的人,其所指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目标人群、分布区域和社会属性、阶级地位。除了不同时代的国家文化之外,汉族就没有统一和客观的文化标志,只有在国家跟少数民族之间不断漂移变化的主观认同。今天,这种认同由于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承袭了晚清革命党的话语系统,国家又识别出55个少数民族,所以从国家层面上看汉族就变得很大很齐整,似乎是十分确定了……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8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的BLOG 2010-08-13 10:39:55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巫达]族群文化资本促“社会关系”形成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