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必成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核心提示:在忻城县的大石山区,有一种专门以控诉苦难、哀叹不幸、警示世人为基调的唱曲,这些唱曲都是用壮族方块字抄写,在当地已流传了上百年,民俗研究专家将其统称为壮族悲歌。目前,当地文化部门已从民间搜集了200多首长歌手抄本,打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山歌可以杜撰,不一定有故事情节;但每一首壮族悲歌,讲述的都是一个真实故事。”樊圣林说。
樊是忻城县文化馆馆长,今年57岁,是中国民间文艺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对当地壮族悲歌研究了数十年。
12月21日,本报报道忻城县壮族悲歌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后,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壮族悲歌到底为何物?
记者深入当地采访,揭开了壮族悲歌的神秘面纱。
潘英妹的爱情悲欢
200多首长歌,讲的都是真人真事
12月23日上午,樊圣林从书房的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搬出了几叠厚厚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均用牛皮纸包装页面,由于历经时间已久,很多页面变得泛黄。每一本手抄本上,写的都是很少人能看得懂的壮族方块字。
这是樊圣林和当地民俗研究专家历经数十年,从忻城县及其周边的兴宾、合山、马山、都安、柳江等县市区的民间,搜集来的手抄本,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忻城县。目前搜集到的共有120多本,里面抄有200多首长歌,内容涉及揭露封建残暴统治、爱情悲剧、生离死别、遗弃孤儿、虐待老人等。
这些手抄本里,最短的一首歌有数百行,最长的有上千行,字数都在数千字之间。目前收集到最长的一首歌叫《潘英妹》,共有1592行,每行5个字,整首歌共7960字,讲述的是民国期间一个爱情故事。主人公潘英妹是忻城县红水河以南(现隶属于上林县地界)的一名女子。另一个主人公是忻城县红水河以北城关镇一带的男子,名叫黄浩。两人相识后相爱,由于潘英妹的父母迷信,通过算命先生掐算,认为两人命根不符,不让潘英妹和黄浩继续来往,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潘英妹为了和心爱的人长相厮守,决心冲破封建迷信的牢笼,从家里逃出来和黄浩一起到寺庙拜佛,誓死要在一起。见女儿如此态度,潘的父母最终松了口,同意了这门婚事,但还没来得及成亲,黄浩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壮丁。潘英妹整天呆在家里,以泪洗面,对黄浩极尽思念之苦,常常以歌唱出自己心中的悲苦。最终,黄浩得以回家,迎娶潘英妹。故事由悲剧变成了喜剧。
樊圣林说,他到民间走访,发现潘英妹和黄浩的爱情故事确有其事。目前搜集到的200多首长歌中,每一首歌讲述的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真人真事。
寻访时意外获珍宝
壮族民间歌手冒险保护手抄歌本
“壮族悲歌”的发现,源于数十年前的一段历史。
1985年11月,忻城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搜集该县民间文学资料过程中,意外发现壮族传统长歌在红水河两岸的广大山区,有着丰富的蕴藏量。这些长歌,以“五言勒脚”和“三跳欢”为主要表现形式,均以控诉苦难、哀叹不幸、警示世人的悲歌见长。工作人员认为,这是一笔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发掘整理。
1986年4月和5月,由忻城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梁秀云(后来担任县文化馆馆长)、郑永杰和遂意乡文化站工作人员黄家卓,以及农民歌手何剑金、黄汉荣等人,深入遂意乡等地的边远山 ,通过民间歌手贡献出来的手抄本和口述整理,文化馆首次发掘出32首长歌。在这次民间搜集中,工作人员得知,当地民间歌手蓝祥卿、黄冠群两人,在“文革”期间不惜冒着被批斗的风险,收藏了不少壮族方块字手抄歌本。当工作人员找到这两位歌手时,两人毫无保留地将手抄本献了出来。如今,这两名老歌手已去世。
随后两年,工作人员对搜集到的歌词进行翻译整理。当时身为广西民间文艺协会副主席的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周作秋闻讯,也特地赶来忻城县参与了部分作品的翻译整理。
1988年8月,首部《壮族悲歌选》问世,这也是迄今惟一一部整理出版的壮族悲歌选。里面共收集了8首长歌,歌名有《弃妇恨》、《特大冤魂歌》、《盲人怨》、《哭女诉情》、《苦相思》、《情恨》等,每首长歌的名称,都充满了悲凉色彩。这是民俗研究专家对壮族悲歌早期的搜集整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 2009-12-26 08:07:00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上一篇: 一份六百年前的“契约”
下一篇: 湖北南漳发现光绪年间“梁祝”唱本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