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来源:今日艺术网
不知道是不是喝酒喝出来的,还是商业心灵感应,今年艺术界三大腕都不约而同的出书了:蔡国强连出两本《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异想天开:蔡国强与农民达・芬奇》,还请卖书比卖画更好卖的陈丹青做了串联宣传;张晓刚推出了配套式阅读的书信集《失忆与回忆》;方力钧还是依然很“前卫的”负责开发他的“波皮”系列之自传史《像野狗一样生存》。还是令人很“销魂”的,在这些早年成名艺术家创造力受到质疑时,他们用图书去重启他们创作的过程和背景,问题是对于动态的创造力而言,书是相对静态的,它可以负责艺术家自己的过去,但不一定对读者负责现在和未来,因为可以回避某些同等重要的真相。让读者进入大腕们的内心世界设想是美好的,但愿这不是成为商业有机的一环,更不是营销或炒作艺术品的策略。

名人出书是有计划和目的性的,让消费者消费是最主要的,曝光某些隐私是必要的卖点和推广策略。1995年赵忠祥一本《岁月随想》拉开了名人出书的热潮。随后,倪萍的《日子》、崔永元的《不过如此》、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李咏的《非常李咏》等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系,到体育界姚明的《我的世界我的梦》,到地产界冯仑的《野蛮生长》和潘石讫 的soho小报,娱乐界的老徐电子杂志《开啦》,以及艺术界陈丹青的《退步集》和刚刚西去的吴冠中的《我负丹青》等等,名人出书热漫天扑来,但旋即“赵叔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方哥哥的时代要开始了”?——现在方大腕们开始像米兰时装经典回潮那样,艺术界出书走在了新一轮的竞赛前夜,就像这些年大腕们比婚礼还疯狂万千的展览。

这是一个艺术家很能干的时代,但是不能说明在思想上站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或许这是这个时代躁动不安的艺术大背景留给我们的新的启示。如果一个时代,艺术家在精神倾向上出了问题,那么出书倒是一个排遣与反思的机会。不过,恐怕只是追求酷的感觉,以及炫耀个人品牌的强大,那么无非再次说明大腕艺术家们商业的敏感要大于精神上的创见。

三个大腕出书的背后,至少说明这样几个可以被推测的“事实”:

1.他们要开始讲故事了,只有很系统的讲故事了,他们的作品才有增值的可能性背景,才能换取市场的卖点。才能回应那些不把历史记忆当回事的批判者,当年他们的作品是有背景的,而不能说现在他们没有创造力了,就怀疑他们的东西是不靠谱的。这回拍卖公司的老总们估计是笑得最欢的群体了,拍卖是要铺垫的和做现场情绪的前戏的,艺术家主动替他们做前戏,当然少了不少媒体硬广告的投放。

2.他们形象的需要另一种输出,或者更多的方式输出。除了展览的单一方式,在传媒注意力时代,如何不断让外界了解艺术家,并能动态的体现艺术家的状态,那么艺术家参与社会其他分工,以及被其他价值链条连接起来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艺术家的角色越来越丰富,商业的方式和类型也越来越多。中国当代艺术家进入了一个多元开发的商业平台阶段。艺术家在商业面前越来越具有企业家的气质和经营理念,但是重复自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相对接的创造力也越来越被工业化的生产需求所掩盖。

3.是否是大腕即将衰老的一个标志性信号?人老的一个标志性细节就是要跟别人唠叨自己的过去,当然中国的艺术家还不可能像达利那样疯狂,但是他们很“知命”的去用中国的智慧给自己找到一个可以确立的方式,比如著书立说,对个人来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构成未来的一个“历史”判断,他们需要这个“历史观”来把握所做的任何事情,出书则很符合他们的“未来历史观”。

4.人们可以对比从艺术家本人与批评家眼中的艺术家的区别,如果批评家眼中的艺术家和艺术家本身的描述是并轨的,或者是悖论的,都将启发读者新的联想。而批评家也可以在这个背后某种艺术家精神行进中的变化,甚至在书中无声的展示,艺术家个体最后在社会结构与消费时代的洪流中,从当初的背叛到现在的被吞噬的过程。

传统艺术家漫无边际夸大其词的出书方式,早已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但是成长经历有限的中国当代艺术推出个人自传性性质的书籍,显然可以解读为一个标志性信号。出书会不会凸显传统价值的“增值”,而不是未来的可持续价值的“增值”,这是非常值得讨论的。

方力钧一推出《像野狗一样生存》的社会反应,就像当年他在《绿茶》的本色出演以及开餐厅的轰动。被消费的“方力钧”还是非常有策略的。他以及背后的运营团队仍然把圆明园那段成长时期比作野狗式的生存时期,我觉得这是艺术个人品牌强化的标志性事件,他完全可以取一个更具诱惑的名字,也更能代表与符合他现在新的生存状态,但是显然很有意的继续贴上“波皮”的,让人对他的艺术史背景更熟稔。虽然方力钧没有一个明确的营销团队,但是“方力钧”这个符号化的背后,提示人们“方力钧”很清楚如何强化这种艺术品牌。这点上,你从日本的流行艺术家村上隆和LV等合作可以窥见一斑。从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论上看,艺术家方力钧已经称得上成功的艺术企业家,从个人化的艺术作品,进入到进行商业交易系统,形成艺术商品,再到有针对对个人艺术品牌的组织化开发,比如成立餐厅,出演,出书等等行为,使得个人品牌无限放大,也增大了品牌的商用价值。

对了,2010年,可以不用再到现场看展览了,但是你要养成“阅读”,你可能才会跟上艺术界的潮流。中国艺术界“集体山寨”的行动向来是非常积极的,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艺术家推出各种或风花雪月或“我的成功奋斗史”之类传记的高发时间段,没准还能爆出几段谁是谁的前妻的艳史出来呢。

艺术界好作品不多,但是“天价”、“作局”、“包飞机”、“包火车”等等现象以及现场倒是层出不穷,我把这类现象称为大腕们的常规性“投资”项目。当前“出书”显然是现在艺术界大腕们最大的卖点,当然也是大腕们的“新投资”项目。


作者:陈晓峰




上一篇润格与知名度:古今书画市场的“浅”规则

下一篇艺术品试水抵押贷款 银行“有心无胆”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