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一味功利赚钱的市场氛围让艺术收藏成为了一场赌博。天价做局、以假乱真,就像皇帝的新衣,只是没有人愿意说破而已。但是,当经济泡沫破灭之时,艺术收藏的泡沫终于破灭了。而泡沫的破灭,或许真的为艺术收藏市场的回归提供了契机。



  以中国目前的投资环境而论,什么行业的收益能在十年内增长200倍甚至更多?可能只有艺术收藏投资。



  传说中的盛世收藏在今天被放大到了极致。曾几何时,打 开电视,几乎每个频道都有着一档属于自己的收藏投资栏目,这边的节目刚刚定完高价,那边的主持人又落下了他的槌子。全民看得起劲、眼热、热血沸腾,结果导致几乎每个人在想到古玩或是艺术品的同时,脑子里都会产生一系列人民币换算公式。看上去,一个全民收藏的时代似乎已经开启了。但事实上,某些当代艺术作品早已沦为各方游资的炒作工具。



  近半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轰轰烈烈的中国当代收藏投资热潮终于有所降温。不过,降到什么程度,何时探底,谁心里都没数。“当代艺术品市场将是2009年最大的输家。过去几年投资艺术品的许多人认识到他们陷入了另一场庞氏骗局,艺术品市场会基本消失。” 这耸人听闻的预言出自哈佛一位学者之口。



  未来是趋于理性?价值回归?全体崩盘?在这个特殊的收藏品“后泡沫”时代,一切暂时未知。



  疯狂的油画



  从2003年起,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品进入了快速升值期,部分作品的价格已经炒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严培明的《瞎子叔叔》估价高达500万~700万元,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兄弟姐妹》估价1000万~1500万港元,刘炜的《革命家庭系列》估价1200万~1800万元,曾梵志的《安迪?沃霍尔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估价2000万~3000万港元……在2006年前后的大热时期,一张实际价值5万元的油画,甚至可以炒到2000万元。“这比山西煤老板的利润还要高上千倍!”不止一个被访者这样感叹。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因此,一场场精心设计的艺术泡沫一浮出水面,就有人迅速识破。



  赵林,“内地新锐灵幻派画家”。大概没有几个人听说过赵林这个名字,更别提什么“灵幻派”。这并不奇怪,因为即便是赵林本人,也一直不清楚为什么被他的经纪公司冠以这个鬼气森森的头衔。这个26岁的中央美院毕业生,把自己近几年的营生和他所了解的内幕悉数讲述给了《中国财富》记者。



  赵林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曾获得马德里一个小型画展的银奖。他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就有北京一家书画投机商主动找到了他,双方签了这样一份协议:赵林每年保证向该公司创作20幅油画作品,每张报酬8000元。当第一批作品交付后,这家投机商就开始正式在拍卖会上炒作起来,找写手为赵林量身打造了一份个人文案,生造出“灵幻派”、“获得国际大奖的青年才俊画家”等虚衔,并把每张画标到30万元,一年后更是标到80万元。如此高价无人问津怎么办?赵林透露,这家公司通过安排公司员工坐在真买家中间,假装举牌竞拍,制造一种“很多人抢着买”的现场气氛,这就是艺术拍卖会的“天价做局”。



  在合作的第一年,只要卖出一张画,这个公司就可以轻松付清合同中给赵林的报酬。剩下的画就在以后的日子里用来“钓鱼”,卖出一张就至少是30万元。在第一轮拍卖游戏收回成本之后,书画投机商就跟拍卖公司谈好一个协议,每次送拍都会把每张以8000元买来的画标升到50万~80万元,如果没有买家接手,就由混在竞拍人群中的自己人举牌“假拍”,假装这张画有人买下了。这种“假拍”是不可能按照10\\%付佣金的,书画投机商事先会跟拍卖公司秘密谈好一个固定佣金,假拍的价格不管多高,都只付这一点佣金。



  为什么卖不掉作品也要玩这样的“假拍”游戏?一是因为这样做有广告效应。即使拍不掉,书画投机商就当是付了广告费,将所谓的“藏品”在拍卖会上露脸做广告。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拍卖会上将天价作品卖掉,其实就是一个“钓鱼”的过程。那些刚开始爱好艺术但不懂艺术、同时容易冲动的新贵阶层,就是书画投机商要钓的“大鱼”。



  “大鱼”都是哪些群体?股市、地产等领域的不景气,让很多年轻的地产总裁、暴富的地方煤老板涌入艺术品市场,用炒作股市、地产的游戏手法来操纵收藏品市场。往往一个拍卖天价出笼后,许多投机商的御用媒体就会开始夸大和误导性地宣传,“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又创新高” 的虚妄报道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宣传下,所谓的油画就在中国重新“复兴成功”了。



  在收藏界,“天价做局”早已不是秘密,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说破皇帝的新衣,甚至买了“天价油画”的人明知道被“宰”了一刀,也不想破这个局,因为他还想借这个局将手中的“饵”丢给下一个买家,新“鱼”再牵引出下一条“鱼”,来替自己垫背。



  一味的“功利赚钱”,使当代艺术和收藏几乎沦为一场赌博。



  收藏界知名评论人高鹄撰文说:“赝品猖獗、拍品假成交、市场炒作、价格人为虚高、真正的艺术批评缺席、市场评估机制的缺陷等,都造成了当今艺术品市场的巨大泡沫。经济的泡沫到了艺术品这里,成倍成倍地被吹大。”他写道,一些炒家纯粹将艺术品当做生意,低位时大笔砸钱,人为拉高价格后赚取暴利,许多企业甚至将全部精力和资金投资艺术品,以获取高额利润,造成目前艺术品收藏市场上不正常的价格涨跌。



  破罐子破摔



  艺术品市场这个黑洞之所以存在,是有其“土壤”的。虽说这“土壤”的结构是多层面的,但归根结底是以赢取不同利益为目的的投资商太多,而以艺术为旨归的收藏家太少。所谓“买画的大多是外行”正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在拍场中,买家常常一方面是腰缠万贯的阔佬、富翁,一方面是鉴赏方面的弱智、低能儿且乐于追槌的投资者,巨额资金就这样被那些闪烁着虚假光环的拍品一一吞噬。由“光环”而逐渐衍生为“黑洞”的畸形书画拍卖市场形形色色的陷阱也就成了贪虚荣、摆阔气的阔佬、富翁们“欢呼跳跃”的必踏之门。



  买家如此,那么,卖家又是怎样看待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呢?



  北京一家周报曾爆料,某拍卖公司老总拍着脑袋披露给媒体的拍卖“内幕”是:“以前就是想不开,还计较什么真伪,现在彻底想开了,不就是圈钱吗……早些年,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会为得到真品而雀跃不已,也会为了拍品是不是真品而争得面红耳赤。但现在在利益的驱动下,大家心照不宣的是,怎么才能以假乱真。”如果在实际拍卖行为中不坚持“以假乱真”的“宗旨”,“我们就会在这个行业激烈的竞争中站不稳脚跟,甚至退出市场。说实话,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很可能和中国股市一样,在疯狂时期,谁都是赢家,但当泡沫破灭时,最后倒霉的是真正出于收藏和投资目的的藏家,包括中小投资者和一些高端人群。”



  就近几年狂热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收藏的意识渐渐被投资的意识所取代。而投资意识,又含有两个目的:一是直接投资;二是变相投资。



  所谓“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艺术品市场单纯的买进卖出行为,目的是通过一进一出来获得买卖的差价,可称为 “谋利型拍卖行为”。 而“变相投资”,则不是通过买卖来产生利润的。这类投资者几乎都是商、企界的人士,他们为了获取某个“批件”,不惜花巨资在拍场竞拍下标的为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元的艺术品。这类人在竞拍时,一般不在意标的的真假,只在意“名头”的大小。其中有因某个“政要”的“意思”而去举牌的,也有为了投某个“政要”的所好而去叫价的,真假不论,只要成交的相关单据,以便以“单据”换取“批件”。



  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在起步伊始便遭到了凡此种种,破罐子破摔似乎也就成了艺术品市场经营者的行为准则。

“休克”,回归



  就像世界上没有一只永远上涨的股票一样,世界上同样没有一个永远疯涨的艺术品市场。



  过去的大半年,艺术品市场同样不太平静,艺术品惨遭流拍、季羡林藏画盗卖风波、吴冠中假画案等乱象迭起。2008年秋天的中国嘉德秋拍上,周春芽的《桃花》、杨飞云的《秋海棠》遭遇流拍。紧接着,保利秋拍上一些作品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如刘小东、岳敏君等名家的作品,都遭遇了流拍,许多作品出价是过去的一半都无人接盘。此外,香港苏富比拍卖、2008华人收藏家大会、上海艺博会、秋季广交会等,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营低迷,让人感叹曾经色彩纷呈的艺术品市场的好日子似乎已经远去了。



  “金融危机之前,艺术品的泡沫往往被人忽视。人们只是沉醉于艺术品给其带来的金钱喜悦,挤掉泡沫的呼声也有,但多数人就如喝高了似的,不去理会。”定居在北京宋庄艺术区的画家黄金亮这样形容。“经济危机一发生,腰包不再鼓了,人们便开始抄底了。家里藏着的艺术品不安分了,想要‘出门’却发现没人接手,这时才发现原来家里的‘积水’太多出不去了。”



  尽管有些夸张,但不得不承认当代艺术品的确面临危机。



  就在不久前,中国的几位艺术评论界和策展界(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进行构思、组织、管理)的几位前辈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倒戈,先是策展人朱其发文说艺术市场的泡沫,当时反对观点认为他的言论是杞人忧天。之后费大为先生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中国当代艺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没有什么发展。等于几乎全盘否定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当代艺术“成果”。他说:“之后的艺术家一直在痛苦地重复模仿。”这样的言论无疑会对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但是无独有偶,高铭潞、陈丹青、栗宪庭,以及众多拍卖界的重要人士纷纷站出来指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增长过快,泡沫太多。一时间整个艺术评论界出现了全面倒戈的情景,似乎冬天真的来了。



  收藏家邢继柱的观点是,现在是理性回归的时候了。他认为,所谓“理性回归”是要回归到学术层面上来,不应该因一时的资本市场的涨跌而妄生狭隘的“民粹主义”去厚中薄洋。当然,更要防止时而厚古薄今、时而厚今薄古的无知的投机思想。



  他认为,古今中外的艺术,不可能因一场金融风暴而变异其固有的艺术价值。“虽说其经济(准确地说是投资)价值会因外在因素而出现较大或很大的价格波动,但它还是始终呈现着不断上升的价值走向。所不同的是,不排除因社会动荡和资本危机因素而出现时而波峰高、时而波峰低的现象。事实上,艺术品市场并不是第一次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危机,往往真的是理性回归的开始,契机似乎已经开始若隐若现了。画家黄金亮告诉本刊记者,自己经营的工作室今年最大的调整就是把商业项目和纯粹艺术创作彻底分离;在798艺术工厂,很多画廊和艺术家都开始适度放弃一些市场需求。他们说,现在已经可以理直气壮地创造一些东西了。




上一篇最能抵挡弱市的中国艺术品

下一篇香港越来越成为期待中的艺术品集散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