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当代艺术品投资似乎成为楼市、股票震荡后的替代品。于是乎各种各样的怪异现象在当代艺术品市场中突显出来。
现象一:拍卖市场火爆,价格一路上扬
在今年3月刚刚结束的香港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场上,229件中国当代艺术拍品成交了213件,成交率高达93%,总成交额达1.6亿多港元。平均到每件作品身上,这些前卫艺术品居然有70多万元的平均身价。在当代艺术风潮中的焦点人物张晓刚从2006年春拍的98万美元成交开始,就一路飙升:在纽约、伦敦、香港、北京暴出一连串的另人惊叹的数字,一直到这次的1800万港币。
在价格暴长的同时,我们来看看价格背后的一些现象。在今年的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岳敏君的油画《金鱼》以138.4万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超过1000万,而当时的拍卖现场无人举牌,只是几个电话委托买家在竞争,这不免另人生疑,“炒作”“泡沫”一再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的代名词。同样,在这次拍卖会上,两幅同样尺寸的张晓刚作品拍卖,一幅以211.2万美元的天价成交,而另外一幅却流拍,这不禁让人产生联想。张晓刚永远是在“风涛浪尖”上的人物, 1997年张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他的第一次国内个展后,从2000年起,他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外的展览上。在1994年卖2000美元的作品在2003年涨到了20万美元,到了2006年3月的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卖到了120万美元。我们不禁要思索一下了,历史最短的美国当代艺术作品开始起价也经历了50多年的沉淀期。但是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中,只需要短短10年的时间,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竟然可以呈现跳跃式的晋级,没有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尤其在2006年10月的时候,张的一幅作品被世界顶级收藏家Charles Saatchi以150万美元的价格买走后,这个当代艺术市场的宠儿逐渐与全球当代著名画家达米安·赫斯特、杰夫·昆斯、大卫·霍克尼等齐名。
现象二:国外机构进驻,专业水准良莠不齐
市场价格的一路走高,刺激了各种博物馆、画廊、工作室的崛起,各种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城市蓬勃发展起来。北京的艺术机构主要聚集在798、酒厂、宋庄、草场地等;艺术家工作室集中在索家村、费家村、圆明园等地;上海的画廊要在莫干山路,而五角场、青浦也有各种空间分布;民营的美术馆有上海的正大、北京的今日;国外进驻的非盈利机构有北京798的尤伦斯艺术中心等等。据悉,美国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正在考虑到中国开分馆。当国内外各种机构在中国内地迸发的时候,各种拍卖行也纷纷亮相了:与佳士得一样苏富比在中国开设了中国当代艺术品分行。作为全球最大的两家拍卖行,他们在亚洲当代艺术的拍卖总额从2004年的2200万美元飙升到2006年的1.9亿美元,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中国的。而一向只经营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中国拍卖行现在也纷纷将当代艺术摆上了拍卖台。连苏富比的亚洲艺术全球总监亨利·郝华德斯奈德也不得不感慨道:“这简直是一夜之间的崛起,魔术般的奇迹。”在中国这块当代艺术方兴未艾的土地上,机构画廊良莠不齐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一些小的拍卖行、画廊,在中国这场激烈的争夺战中沉沉浮浮。在今年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一些机构倒闭的消息则被悄悄淹没:上海海派拍卖公司、浙江盘龙拍卖公司接连宣布停拍、倒闭,在中国,这样关门大吉的机构又何止这两家!据雅昌艺术品网的统计,2006年的艺术拍卖公司共计117家,成交总额达163亿元;而今年只有54家拍卖,成交总额也下降到了69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追溯,西方的一小部分收藏家就开始系统地收集中国当代艺术,这些国际性的机构、画廊,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走向。以香港汉雅轩为例,其主人张颂仁早在90年代就垄断了张晓刚、王广义、岳敏君等重要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几乎中国当代所有的知名艺术家都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像尤伦斯基金会,不仅是当今西方屈指可数的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积极参与赞助中国艺术家展示活动最多的。除此之外,在北京大山子798艺术中心区落户的国际性画廊还有红门画廊、长征空间、常青画廊、萨奇画廊等。虽然这些国外的艺术基金和艺术机构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性作用,但是其负面的影响却是不容小窥的。其庞大的资金、雄厚的实力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直接走向,同样也掌握着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生杀大权。外国资本进入的方式也十分多样,国内不少著名的艺术机构背后的基金就来自海外,也有一些海外基金通过变向方式如设立奖项、冒充学术或公益的方式绕开画廊制度低价吃进艺术作品。在许多人的眼里,在国际市场上迅速蹿红的中国艺术家们似乎是一夜暴富了,但是像张晓刚等人的作品在一级市场上出售的时候还不及拍卖价格的十分之一,如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在最初的时候只有100万元,而在今年的拍卖会上却是以2200万元的价格拍出,可见这炙手可热的价格与艺术家本身并无关联。
现象三:“艺术投资”还是“艺术投机”?
尤伦斯艺术中心首席策展人兼副经理科林·秦斯源在近期的采访中认为:“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过热,里面充满了投机行为。这对艺术创作来说相当不利,因为这意味着一套不鼓励艺术实验和冒险的体制正在形成。”时至2007年民生银行在京沪银行两地首次打出了“艺术银行”的招牌。其运作方式主要是通过收藏的艺术品租赁或者出售,再将收入购买艺术品,支持年轻艺术家,并给予当代艺术研究、出版和宣传方面资金的支持。“艺术银行”的优势在于不用担心作品的真伪和保值维护等问题,而且许诺客户有10%-20%的回报。这些机构之所以能打出艺术银行的概念,是因为他们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从事收藏多年,往往都保有数千件当代艺术作品,而且与学术界建立的良好关系,有一批美术评论家帮他们挑选收藏作品。在这样的机构里买艺术品,收藏者往往可以自己以比委托价格高的价钱将画卖出去,但是目前投资者对这个投资计划大多还是持观望的状态。虽然这种投资方式能够帮助投资者规避一些风险,但是这个项目计划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不能指望它能用来消除市场中的陷阱和泡沫。
越来越多的人把投资当代艺术比作买股票,认为只要掌握了“个股”和“大势”就没有问题。但是艺术品投资有它自身的特点:高门槛、高风险、高回报、投资周期长等。根美国的FAF基金会的调查表明:在美国,普通人中仅有5%投资艺术品,但在富人中却有50%投资艺术。投资在高端市场完全是有利可图的,而在低端市场则是有风险的。最顶尖的艺术家,可以带来最高的投资利润,如前面提到的达米安·赫斯特的作品《春天摇篮曲》在今年6月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920万美元的价格成为在世的艺术家中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的一位。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存在着泡沫,缺乏学术基础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欧美对当代艺术的收藏,是建立在深厚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的。比如,像美国著名艺术家波洛克,研究他的著作就有几十本,而且涵盖了艺术家的方方面面,详细描述了艺术家在美术界的学术地位和作品的特点,甚至还有以艺术家为原形的同名电影。只有这样才能使收藏者能有个明确的衡量标准。而在中国,像张晓刚、岳敏君等走红了多年的艺术家,真正研究他们的著作有几部呢?不过是为数众多的宣传报道,和各拍卖行的成交数字。“像卖大白菜一样的卖艺术品”也许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写照了。因此,在更多的现象背后我们不禁要思索一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究竟能走多远?
上一篇: 《草书诗卷》 创今年内地书法作品拍卖纪录
下一篇: 艺术品市场必然会走上网络大道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