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地方艺术家是指生活在二三四线城市,如全国各县、镇、乡里的艺术家,还有业余爱好者和艺术工作者,这个群体是艺术的最大支撑体。今天,中国的艺术蓬勃发展,很多二三四线城市的艺术家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区域性的核心城市,但中国艺术的发展不能只集中在大城市。

  陈健强,广东开平市人,1996年广州美院油画系毕业,2005年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理论、思想、战略研究,是活跃的艺术评论家。被国内著名的艺术门户网站“美术同盟”评为全国十二个先锋艺术家之一,被最大的艺术网站雅昌艺术网推荐为“批评新势力”。

原生态是地方艺术家的优势

  中国商报:请问您提到的地方艺术家是一种什么概念?是专门针对京城来分类的吗?

  陈健强:地方艺术家是指生活在二三四线城市,如全国各县、镇、乡里的艺术家,还有业余爱好者和艺术工作者,这个群体是艺术的最大支撑体,他们中间有相当多是业余爱好,不一定靠美术为主业,但他们都是画家啊!不是专门针对北京来分类的。今天,中国的艺术蓬勃发展,很多二三四线城市的艺术家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区域性的核心城市,尤其近年来全国各地艺术家扎堆北京宋庄和798,并且媒体对这些艺术现象作猎奇式的报道,造成在百姓心目中是省城里的艺术家画的比县城里的好,北京的艺术家又画的比省城里的好;还有全国八大美院里的艺术家,眼睛只盯住全国级的大奖,及全国排名前几名者,眼睛只看上,这样造成发展地方艺术的空缺。以前还有文化下乡,现在没有了,这个问题如何办?一句话,中国艺术的发展不能只集中在大城市。

  中国商报:地方艺术家在生态上有哪些强势和弱势?是否能够相互转换?

  陈健强:地方艺术家的弱势是明显的,而且一个劣势足以造成很大的差距。首先地方艺术家囿于技法和思想上的弱势,加上所在城市公共资源没有一线城市丰富,还缺乏参展机会交流机会露脸机会。但在今天整个艺术界升级发展之时,我们换一种眼光看地方艺术家,将会发现一些劣势会变成优势。

  地方艺术家除了专注纯艺术,追求艺术本质外,很大部分是爱好者,主要是写点书法、画画花鸟、尝试油画。在生态上主要特点是:生活质量高,没有大城市消费那么高,工作压力不大,有充裕的时间,能接触到地方原生态,此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地方艺术家比之大城市艺术家的优胜之处。

  从艺术题材角度说,地方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环境,独特的风土人文,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举例说,贾樟柯的电影就是刻画他生活过的二三线城市,用地方的方言,地方的故事,地方的非职业演员,反映地方的人文,还在国际拿奖呢。同样,中央美院的刘小东,跑到三峡、福建、西藏、青海等地画地方题材,幅幅作品都是上千万元的“天价”,这是地方题材的优势。还有古今中外,地方是能出艺术大师的,如西方的油画大师维米尔、米勒就是地方艺术家,并最终成为世界级的大师,高更是一个专画地方小岛特色的画家,从而闻名全世界。上世纪80年代广东的中山小榄、顺德容奇等小镇上的地方艺术取得很好的成绩,那时的《美术》有刊登,至今都记忆犹新。

  还有,最近十几年来,我们的资讯很发达了,可以说,在信息层面,大城市跟二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没有差距了。随着交通的发达,地方艺术家到大城市看展览,进行交流活动,相信距离不是问题了。当今北京、上海、广州很多艺术名家,或有点成绩的人都往三四线城市跑。北京很多艺术家跑到郊县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如北京的洪凌跑到黄山去;成都的艺术家跑到三圣花乡去、青城山去;广州很多艺术家跑到顺德、增城、番禺去。由此推论出,在信息社会,交通方便的年代,地方艺术家没必要非扎堆一线城市。

  中国商报:很多搞文学,尤其是影视的人,特别青睐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那么对于搞艺术的人来说,为什么也喜欢往大城市扎堆?大城市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陈健强:喜欢扎堆大城市跟媒体也有关系,媒体对艺术家向往大城市的现象作猎奇式的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对王宝强的报道。对搞艺术的地方艺术家来说,只要在全国或省里获一个奖,回到地方就可以威风凛凛,受用一辈子;而只要被省城里的大画廊看中,成为签约画家,就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地过上高尚的生活。这是扎堆大城市,希冀大城市为他们带来的东西。

不要盲目模仿798

  中国商报:您大概看过北京的宋庄和798吧,这里也是很多地方艺术家扎堆闯京城的地方,您怎么评价这两个艺术区?

  陈健强:北京的宋庄和798的成功是因为那里的租金便宜,离市区近,吸引艺术家扎堆,还有那里适合艺术家我行我素,无拘无束,自然天成,山野田园的生活方式,艺术家在那里一起碰撞,一起交流,形成人气,很多人才蜂拥而至,然后艺术家成了那区的代言人,形成集市式的艺术区,导致很多外国人去,并有卖画的出路。这样慢慢形成了一个郊区旅游点,加上北京浓郁的文化气氛,使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进驻,从而形成了今天兴旺的局面。这两个艺术区的火热说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自发形成的,这两个区有它自身的资源和机缘,各地要模仿不一定合适。

  中国商报:地方,比如广东,是否也可以有自己的宋庄和798,目前看还有什么局限?

  陈健强:别说广东,现在全国都在学798,前不久广州日报大大的标题,“顺德也有‘798’”,前两天在一个活动中遇到一个企业管理公司,要在广州大学城一江之隔的对面打造超越北京的“广州798”,要引进风险投资基金,用钱来支持艺术计划,然后把艺术成果推向国际市场。我说,关键要看用什么具体项目来拉动。我以为,广州打造宋庄和798的局限在于市场需求,艺术区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出路,艺术家的出路在哪儿?要是以华尔街那套虚拟经济来打造,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从网络泡沫、次贷危机可知,难!虽难,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各方力量蠢蠢欲动。 

  中国商报:作为一名地方艺术家,应该怎样规划和发展自己的前途?是不是“创作在地方,市场在城市”?

  陈健强:地方艺术家的发展理念第一是组团,组团是为了交流,艺术很在乎交流,北京的宋庄、798和写实画派已讲明艺坛组团的重要性。地方艺术家组团是为了形成地方军团,再以团体面貌跟各地交流,相信收获的不仅仅是艺术。第二是利用互联网谋发展,其中利用各种信息来发展自己,夯实自己的基础,使别人不敢小瞧。第三是利用信息开阔视野,然后充分利用地方的力量,挖掘地方的特色,关键是融入时代中,像贾樟柯一样创作。第四是地方艺术家的创作在地方,信息在全球,市场立足在当地,有实力了再以组团方式谋求向外发展。比方说,用两百万砸在省城做广告,泡都不起一个,但两百万砸在县城,已覆盖全城。还有,地方艺术家先在当地铆足了劲,树立了形象,有群众力量,有威信,一些大城市的人来开拓,势必找地方的艺术权威来对接,这样地方艺术家不是出头了么?第五,关键的是,地方艺术家不管个人和团体都要寻找理念,纵观历史上的艺术大师,莫不是有门有派,然后在各种理念下成名成家,封碑立传。当然,地方艺术家要寻找理论家、评论家的支持,这不受地域限制。

  中国商报:这个问题有点冒昧,希望您不要见怪:您自己也是位“地方艺术家”,能否谈谈自己的感受?  陈健强:首先,我不认为自己是地方艺术家。中国这30年来的发展由三驾马车拉动,一是珠三角区,二是长三角区,三是环渤海区,而广州是珠三角区域的核心城市,也是中国的一线城市,有中国的八大美院之一的广州美院,我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了18年,所以我不是地方艺术家。至于我对地方艺术生态的思考,是缘于我长期对理论、思想、战略的研究,仅此而已。

广州是当代艺术商业化的试验田

  中国商报:您说过一句话,广州在全国的当代艺术格局里应该是“试验田”,事实上是这样吗?提到前卫、先锋、超前和试验性,您觉得广州和北京比起来,怎么样?

  陈健强:事实不是,但广州要是在全国当代艺术格局里定位“试验田”,将是广州乃至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良策。遗憾的是,广州只是中国当代艺术商业化的“试验田”,1992年“广州九十年代双年展”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引入企业赞助,市场操作;1993年广州艺术博览会是纯商业性的开端;同年,由广州一衣带水的香港翰雅轩画廊张颂仁主办“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并将展品购藏后通过圣保罗双年展推向国际艺术舞台,从此中国当代艺术商业化,以至于今天北京的艺术“天价”,其始作俑者是广州。

  中国商报:有一种印象,好像大部分画家、艺术家都是学院派,都有个某大学的职务,是这样吗?“在野”的人多吗?这种趋势对艺术的发展有好处吗?

  陈健强:学院艺术家上有传承,下有人提举,这种“承前启后”是学院派和“在野”的区别,也是造成学院艺术家很吃香的原因。但换位思考一下,既然很吃香,竞争的人就多,就得定下众多的条条框框做门槛,不可否认,肯定有人能出头,但众多的人向往条条框框,也就很容易被框死在里头。

  真正有能力者,又何必死攻一路,放开思路,就有一条康庄大道,主流不认可,有群众基础也是一种成功,“在野”者在社会上有影响,有成就,大学也会争相邀请去讲学,或被大学聘请,这也是一般印象中很多艺术家是学院派,有某个大学职务。对于“在野”人多,这对艺术的发展有好处,促进竞争,有生气。

  中国商报:您在一篇文章(《我的批评观》)中提到“画坛潜规则”,那么,能否请您说说,画坛都有哪些潜规则?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陈健强:据我观察,一个画家是不会真心称赞另一个画家画得好;更不会在画商面前称赞,也不轻易介绍另一个画家给人认识,更不会介绍给画商认识。哪个艺术新秀如果没有个把圈舵带路,或有师承关系,休想进入圈子。这还没到最坏,如果不受人把握又木秀于林,就冲击了原有的圈子生态链,接着的厄运肯定是遭到圈势力的封杀,这是权贵霸语问题,根本不理会艺术本质。

  综上所述,都是饭碗问题,也即是资本作怪。解决的方法我以为是艺术家将以“钱”为第一变成以“事业心”为第一,不是不可以赚钱,而是事业第一,赚钱第二,为了事业,需要去进修,需要投入,需要一辈子去做。
  
在危机中洗牌

  中国商报:现在艺术品,尤其是名家名作,标价越来越高,成为奢侈品,这对行业和艺术家心态有什么影响?

  陈健强:艺术品有了“天价”,成为奢侈品,这是正常的市场现象,这是市场的需求形成的,有这个空间在,艺术品作为商品也是在历朝历代都有的社会传统,现在出现“天价”,只不过说明市场越来越细化。至于对艺术行业和艺术家的心态,没有什么不好,促使行业火热,吸引从业人数,始终是发展趋势。至于从学术层面来说,使艺术家的创作有急功近利的影响,这要放眼来看,事物的发展,哪有像裁缝铺做衣服那么合身呢?  

  中国商报: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艺术品市场会受到什么影响吗?您预测会有怎样的动向?

  陈健强:中国艺术品市场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具体如画廊撤退,艺术家退出艺术产业区,这是市场在调整的现象,看待这些现象,我们要纵览全球,以世界的眼光来看,艺术市场的火爆,比方近年来张艺谋、章子怡、姚明、刘翔的火爆,你说这些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会受到什么影响,只不过是电影卖座率少了点,广告代言少了点,发展大势还是在的,因为中国现在是全球的主战场,人家看好中国的未来,人家早就投资在他们身上,艺术品市场是一样道理,要说有什么动向,一是市场的细化,除却“天价”外,价格两极分化,高者偏高,低者走低,走向精细化耕作。而从整个市场来说,受到挫折正好进行行业洗牌,优胜劣汰,然后走向稳步发展。




上一篇国外画廊经营一窥

下一篇中国文人为何特喜欢紫砂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