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在核实中..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2008年中国有太多的事件需要铭记,自然也包括当下传媒重复率最高的“金融危机”,而且这个词很快被金融海啸所取代。虽然中国一度被西方国家尊为经济的“救市主”,但中国的处境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据说现在的广东火车站是全国最为拥挤的地方,因为南方迄今为止由于金融危机关掉了6万多家企业,造成大量职工失业;为此国家相继推出了“4万亿”、“全额退税”、“燃油税”等相关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发展,而作为经济附庸的高档消费品艺术市场,又该如何渡过此劫呢?尤其是现在的政府根本无暇顾及艺术这一产业,毕竟艺术行业没有房地产、股市、出口加工业等部门在解决百姓生活问题方面更为直接、有效,艺术也就只能“自我救赎”了。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现在艺术市场中的画廊、拍卖行等企业也陷入倒闭的浪潮中,从中可以发现:这些倒闭的画廊、拍卖行的经营结构,基本上为小规模的、单一经营模式,如同服装企业中杂牌店一样,没有明确的文化品味的定位,更不懂得经营“品牌”的理念,只是简单的“买卖”行为,采取的是“薄利多销”经营手法,那么在艺术家的选择上就存在严重的商业化倾向,只要有人喜欢,愿意出钱就硬性限制艺术家的风格创作,不仅与“艺术引导市场”的主旨相背离,也丧失了艺术品本身的创造性、生命力;这种企业在经济繁荣的情况下可以存活,却不会挺过长时间的金融危机,这也就是当前很多艺术人士所欣慰的“经济不好可以沉淀一下之前的艺术泡沫”。前几天,观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对话》,其中有一期采访的是“杉杉”服装品牌的负责人郑永刚,讲述了杉杉品牌如何改变经营结构,从九十年代一味追求数量的再生产模式,到2002年讲求质量、品牌的成功转变,为企业应对现在的金融危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个案例同样可以预示现在部分中国画廊的命运,只有坐以待毙,暗自祈祷危机早点过去;当然,在中国的外国画廊以及国外的一些著名画廊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也都是举步维艰,但他们的抗风险的击打能力比中国画廊强,主要是由于这些画廊的艺术取向、价值判断已与画廊形成了一种对等关系,就像阿拉里奥、红门、香格纳等画廊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理念与艺术趣味,而且画廊所坚持的理念与趣味自始至终的,如同商标一样;而且可以坚信他们在金融危机中,展览的形式、周期可能有所改变,但经营理念是不会改变的,这留给中国艺术产业的一个深刻启示:自主文化品牌的建立。
现在艺术市场处于“重新洗牌”的状态,而作为画廊又该如何摊牌呢?从近来艺术区不断推出的展览而言:中国文化——这张艺术的底牌,成为当前画廊的主打牌。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通过对自身文化的扶植来唤起人们对艺术的信心,这也不啻为上策;上世纪的美国就是在经济困难时期,解决了美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恐慌问题,当然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是美国所无法比拟的,但中国艺术缺少的恰恰是这种文化上的自觉,这也许才是中国画廊真正形成自己品牌的机会。12月6日,来自香港的北京奥拿‧奥拿美术馆开幕展就以刘德维的《字缘》打头阵。刘德维的作品便是以抽象的手法重现中国博大传统的灵魂,通过油画、书法和汉字的结合为观众带来欣赏中国文化传统的新角度。
来源:网络
上一篇: 艺术市场不会再风暴中死亡
下一篇: 谈建国初期的献宝热潮:他们因何而奉献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