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京生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读书看起来是最平常、最普通的事情,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但关乎个人、城市、民族和国家,绝不能等闲视之。
阅读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最重要的基石
读书是一种静穆的伟大。对个人而言,全民阅读就是要让“以读书为荣”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念,让“以读书为乐”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以读书为用”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只有构筑形成这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进步阶梯,人的一生才能收获精神上的充实、幸福与美满。
一、树立“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念
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在古人看来,读书超脱了现实生活的限制,着眼于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美,着眼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尊重,着眼于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因而他们以读书为荣。在古代,读书往往与人生志向、气节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通过读书将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紧密联结,认为读书是实现人生抱负、彰显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此浩然正气,超越个人名利得失,直至今日依旧振聋发聩。
二、培育“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
读书除了提升个人修养外,应成为寻求快乐之源的生活方式。人终其一生在追求幸福,“读书”无疑是幸福最重要的一个源泉。
读书之乐,乐在求知。人生而有好奇心、求知欲,读书首先能满足人获取知识的天然欲求,带来“知道”“明理”之乐。
读书之乐,乐在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学习”对人生的意义,能上升至审美情调的层面。宋元学人翁森所做组诗《四时读书乐》,以四季读书的不同感受,呈现了读书之乐。春天“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天“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天“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天“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饱含着快乐、气节与风骨的意象,带来审美的妙趣与情调。
读书之乐,乐在心灵。伊萨克·巴罗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慰藉心灵的朋友、老师、伴侣等,都在书中与你心灵相通、共鸣共情。法国作家阿兰将读书与做梦相提并论,读书的乐趣在于阅读过程中神思飞扬、了无羁绊,依着文字寻找心灵放飞的家园。
读书之乐,乐在表达。读书带来的表达之乐,在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诗句,都得以生动体现。
总之,读书里有美学、有诗意、有想象、有哲思,能给我们求知之乐、审美之乐、心灵之乐、表达之乐,但读书之乐远不止于此。
三、搭建“以读书为用”的进步阶梯
读书对人而言,除了满足精神需求,还为实现人生价值铺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在知识时代,读书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
读书是实现自我、跨越阶层的阶梯。读书帮助人们积累知识、获取经验,增长智慧和才干,使人走上进步的阶梯,实现人生目标。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打破阶层固化的有效途径,中国很早就以科举方式选拔人才,让贫寒子弟以读书改变命运。如今高考依然是中国社会打破阶层固化、实现人才流动的基本举措,是个人迈向成功之门的通道与阶梯。
读书是学以致用、兼济天下的工具。读书可以陶冶性情,观察世风民情、考见治理得失,可以结交同志、切磋砥砺、提升群体素养,可以“怨刺上政”,即温柔敦厚、不卑不亢地向执政者进谏、提出建设性意见。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从为人处世到社交雅集再到治国理政,读书是从多方面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人只有通过阅读学习专业知识,才能掌握技能、安身立命。同时,读书时获得的各种诗意感受,或优雅淡泊、或宁静高远、或欣欣向荣、或活泼欢乐、或清新平和、或馥郁清幽,能够让我们身居闹市或于嘈杂浮躁中“诗意地栖居”。
读书是提升气质、塑造三观的途径。除了具体的“学以致用”,读书还具有“无用之用”。古代读书最基本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修身”,以无限接近“君子”的品性。曾国藩“唯阅读能改变气质”,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描绘了读书带给人的气质变化。
培根《谈读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性格就包括从阅读中塑造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读书使我们形成高贵的灵魂和思想。
全民阅读:城市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3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这项荣誉是该组织授予全球城市在全民阅读领域的最高荣誉,深圳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城市。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持续推进全民阅读,还在“阅读”上创造了一系列的中国“第一”。
深圳是国内第一个建造大面积书城的城市(1996年);第一个推广“全民阅读”开展“读书月”的城市(2000年);第一个提出“文化立市”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城市(2003年);第一个建设“24小时书吧”的城市(2006年);第一个成立阅读联合组织的城市(2012年);第一个发布“城市阅读指数”的城市(2014年);第一个提出建设“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城市(2015年);第一个“为阅读立法”的城市(2016年);第一个开展儿童早期阅读项目“阅芽计划”的城市(2016年)等等。在这“唯一”和一连串“第一”的背后,是深圳市民和政府对阅读的一系列认识决定的。
一、深刻认识城市的本质
深圳的起点是经济特区,深圳为何与读书有深厚的不解之缘,以至于它在短期内,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这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分不开,也与深圳的建设者、领导者对城市概念的思考分不开。
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深圳市委、市政府看到了文化的力量,深刻地认识到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拼经济、拼管理,进入了拼文化的阶段。文化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城市的特色与魅力所在。这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而最终起关键作用的是文化。正是因为形成了这样的城市文化观,深圳将“文化发展”定为城市发展的主题,迈向“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时代。
基于这样的认识,深圳率先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工作,首创阅读文化品牌“深圳读书月”。2000年11月1日,首届深圳读书月启动,自此开始全民阅读推广的长期探索与实践,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2届,以“高贵的坚持”培育了读书向学的城市风尚。2009年、2019年,两次由中宣部牵头举办的全国全民阅读经验交流会在深圳召开,均高度肯定了深圳全民阅读在全国所产生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在第20届深圳读书月启动仪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文化助理总干事班德林先生发来贺信,称赞深圳:“这座建市历史只有40年的城市,已坚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长达20年,成果斐然,让人惊叹。”中国出版协会常务理事长邬书林评价道:“深圳是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最早、效果最好、影响力最大的代表性城市,书香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截至目前,深圳已连续6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这与城市浓郁的书香氛围是分不开的。
二、以阅读涵养城市文化
深圳的起点是经济特区,同时是一个新兴城市,城市的建设者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曾经的深圳,被某些人诟病为“文化的沙漠”。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实现城市文化发展的华丽蝶变。探索中,深圳明确了“用读书压制浮躁,用读书驱除粗俗”的发展战略,这也是深圳提倡读书活动的起点。
“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从此阅读成为深圳文化的一张闪亮的名片,深圳不断追求着更高的文化品质与格调,不断创造着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文化新的繁荣。阅读贯穿了深圳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发展的始终,深圳通过阅读熔铸了强大的文化基因。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坚持把全民阅读作为推进“文化立市”“文化强市”战略的基础工程,在全国率先把全民阅读提升到市委、市政府决策规划范畴,作为城市重要的战略选择。2010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随后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根据《意见》制定了《深圳读书月发展规划(2011—2020)》,为推动全民阅读尤其是深圳读书月的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支持”的运作机制被誉为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圳模式”,能科学高效地联动政府和民间力量,调动企业、媒体、社会机构、阅读组织和广大市民的积极性、能动性。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不过42年,却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持之以恒地推进全民阅读,全民阅读的种子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根脉和基因,彰显了经济特区在文化上的高远追求、高贵品质。在推广全民阅读的进程中,深圳不断探索培育先进的阅读文化理念,深圳读书月多年来的年度主题以及因此而流传开来的阅读理念一直广受关注:“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城市崇尚阅读,阅读改变城市”“营造书香社会 共创美好未来”等等,早已成为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精神与意志。
深圳的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先行示范”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还体现在建设城市文明典范的精神文化方面。深圳在建设发展进程中始终笃行党中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重要精神,22年推广阅读的高贵坚持,连续举办的深圳读书月累计开展了公益阅读文化活动9260余项。
全民阅读的长期推广与蓬勃发展,让深圳早已挥别“文化沙漠”的谑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更是对深圳以阅读涵养城市文化的莫大肯定。
三、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和发展理念,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全面实现人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文化权利包括享有的权利、参与的权利、创造的权利和创造成果被保护的权利,这些权利无一不和读书有关,且关涉到每一个人。可以说,读书是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需要城市率先实现保障。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当年被市民评选入深圳“十大观念”,也表明了市民对阅读权利的迫切需求。深圳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实现以阅读为基础的市民文化权利。
第一,保障市民文化享有的权利。20世纪80年代,深圳“勒紧裤带”兴建八大文化设施,其中就有深圳图书馆。2003年深圳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如今已建成“千馆之城”,走在世界前列。截至2021年底,深圳共有公共图书馆(室)733家,其中市级公共图书馆3家,区级公共图书馆9家,街道及以下基层图书馆(室)721家,306个各类自助图书馆(包含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235个、24小时书香亭71个);已建成6座面积均超过3万平方米的书城文化综合体和700余家各类实体书店,每年依托书城书吧开展超过1万场公益文化活动,极大满足了市民享有阅读的文化权利。
第二,保障市民文化参与的权利。2012年,深圳成立了国内首家阅读联合组织“深圳市阅读联合会”,截至2021年,培育了130余个国内高水平民间阅读组织。在每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民间阅读组织纷纷推出特色阅读活动,让书香在城市流动,让深圳处处书香满溢。2016年,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率先发起“阅芽计划”,为0—6岁儿童和家庭免费发放适龄“阅芽包”,鼓励和支持家长积极开展亲子阅读实践,是全国首个群团组织与社会组织联合推动的儿童早期阅读项目,旨在更好地实现市民参与阅读的文化权利。
第三,保障市民文化创造及创造成果被保护的权利。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要让“人人创新”成为新浪潮、新态势。“深圳文化,以创意为代表”,连续多年发布的《深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究》报告显示,深圳在双创综合指数、注重双创环境综合提升、双创资源开发配置力度、双创价值与社会成本平衡等方面居全国领先。深圳“双创”之强与深圳政府的自觉、民企的活跃、高科技的优势密不可分,也较大程度归功于深圳市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用”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圳还率先为阅读立法,明确和规范了政府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作用和行为,为市民阅读权利的实现提供保障和条件。2016年以来,深圳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将“市民阅读权利”上升到法律层面,作为公民的权利进行保障。
以“世界读书日”、深圳读书月为平台契机的全民阅读活动愈发精彩纷呈,可持续地满足市民读者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更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贯穿于深圳人的日常生活中,由此发展形成了这座新兴城市独特的阅读文化和书香氛围。
四、阅读驱动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力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全球范围来看,阅读指数和创新指数成正比,竞争力强劲的城市往往是爱读书的城市。阅读能培养出与创新息息相关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人文精神,能进一步锤炼人们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阅读推动城市发展,是城市乃至国家创新力、竞争力的关键来源。
深圳在阅读推广领域的长期努力,取得显著成效,并突出体现在深圳作为“创新之城”的持续发展中。深圳在居民阅读率、阅读量、阅读时长、数字化阅读等指标上,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第十六次国民阅读调查”对全国50个城市进行了阅读指数测算,结果显示,深圳的城市阅读指数值位列全国第一。据最新测算结果显示,2021年深圳居民人均年度阅读纸质图书9.15本,比全国水平(4.7本)多了近一倍;深圳居民人均年度阅读电子图书11.7本,是全国水平(3.29本)的3.56倍。
通过全民阅读推广,深圳市民的文化水平、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城市阅读与学习的成效直接作用于城市建设,充分体现在深圳特区4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上。仅从创新能力上看,2021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第三次位居全球第一,共13家中国企业进入申请人排行榜50强,其中包括7家深圳企业,深圳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更以6952件登顶榜首,这是华为连续第5年独占鳌头。据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深圳创新能力指数在72个创新城市中排名蝉联第一,其中,深圳的创新治理力、成果转化力、技术创新力、创新驱动力均居全国第一。
全民阅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
全民阅读绝不仅是可有可无的文化事件或文化现象,它关系到民族复兴目标能否实现。世界经验表明,国民读书率的高低,对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具有巨大的影响。推进全民阅读、提高全民素质,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之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一、阅读传统是中华文明的基因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热爱读书的民族之一,原因主要有三:哲人提倡、技术支撑、科举制度。
哲人提倡,形成阅读传统。《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就是劝学,《论语》提到“学习”的内容有近50次,可见将学习的重要性置于何等重要程度,这也是孔子讲学的根本目的,并将“学习之乐”先于“交友之乐、君子之乐”,摆在第一位。
中国历代圣人先贤无一不提倡读书。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朱熹“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这些哲人先贤的至理名言凝聚成民族的共识,形成中华民族的学习传统。
技术支撑,促进阅读传统。我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两大发明,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使书籍普及到民间,提高了百姓的阅读书写能力,使更多的人能够读书,促进了读书的传统。当时中国的知识普及程度独步于世界,也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读书人最多的民族。
科举制度,巩固阅读传统。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打破阶层固化、促进人才流动最为公平有效的途径。科举制度激发了百姓的读书热情,也推动社会出现了更多的官办学院和私塾。宋代皇帝赵恒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就道出了科举制度的现实影响。读书、科举、及第,是古代读书人实现人生抱负的有效途径,由此催生出与之相关的阅读文化传统。
阅读促进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河里闪烁出独特的光辉、发出异常的光亮。正因如此,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强大的阅读基因。
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阅读传统正在弱化甚至消失。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另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国人均阅读量,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德国47本、日本45本……这与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读书地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是令人汗颜的。
二、阅读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基本方式
强国自国民始,国民自教育始,教育自读书始。只有善于学习的民族才能自强于世界。
阅读是文明传承的基础。文明的三大要素:一是要有冶炼术,二是要有聚落城邦,三是要有文字,文字是最核心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传承好我们的文明。如果只有文字,但是没有人阅读,那文明也将黯然失色。
阅读是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路径。全民阅读是最重要的文明和文化传承方式。推广全民阅读,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好学善学的传统,并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包括阅读与学习经验。日本作家斋藤孝在《阅读的力量》中指出,读书不仅是兴趣、爱好、方法,更应该是一种能力。读书的能力可以转化为改变思维、提升交际、个人“进化”的能力。通过阅读,可以传承文明、博古通今;通过阅读,可以思考问题、破解难题;通过阅读,可以提升创造力和文化品位,而这些,都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向全国范围进行推动才最为高效。德国政府出台政策向终身学习者提供奖金以鼓励读书。新加坡政府推行面向全国的终身学习运动,设立终身学习奖学金。只有以读书为基础和基本方式,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华民族才能持续兴旺发展,复兴伟业才能实现。
阅读是人民精神富足的标志。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以每个人的素质提高和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为标志的。我们提出以“读书为荣”“读书为乐”“读书为用”,这些都是幸福感的重要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时强调:“希望国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是“全民阅读”连续九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从“提倡”到“深入推进”,提法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全民阅读事业进入新阶段。国家之所以重视阅读,正是由于阅读是文明传承与民族复兴的基本工程。
我们国家高度重视阅读对于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能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阅读是民族创新发展的发动机
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动力,而读书恰恰是创新的发动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才能通过阅读进行创造,产生创新成果。阅读是整个创新链条中,推动创新的基本载体,所以,阅读是创新之母。
概括地说,阅读为创新提供价值观念,具体地说,阅读为创新提供多方面支撑。
阅读是创新的“温床”。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的想象,它必须通过在现实中遇到问题,然后在书本上训练自己的思维,激发想象力。而这正是孵化创新的“温床”,因为只有继往,才能开来,才能产生创新。最原始的创新来自“思想”创新,这就是思想引领,思想引领的源头就是“阅读”。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之前,都是思想发动的过程,它们从文化开始,与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浪漫主义等融合,促进了西方整体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创造了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这个创新的时代,是通过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民众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以及知识迅速向大众传播和普及作为基础来实现的,而这些,无一不与阅读有关。
阅读为创新提供知识基础、思维模式和路径。阅读贯穿创新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们产生灵感的过程,也是奇思妙想的过程,同样也是人们在创新中寻找答案的过程,所以阅读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阅读能培养出与创新息息相关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人文精神;能进一步锤炼人们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无论是创建新城市还是国家要创新,没有阅读作为基础,一切都是空谈。中国传统文化从不缺乏创新的心理定势和传统,从传统儒学到两汉经学,再到宋明理学,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多元一体,具有优异的价值整合能力,处处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维新”意识。比如周易中蕴含的“穷变通久”“自强不息”的思想;周易的变革、创新精神直接孕育了先秦的思想家,催生出了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诸子蜂起本身就是个性张扬、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
阅读为创新提供全链条服务。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又是创新孕育的过程。创新的成果转换和不断地可持续,需要通过阅读去推动。今天产生的创新成果也是后人阅读和创新的基础,即阅读产生创新,创新的成果被再阅读,推动再创新,形成“阅读—创新—再阅读—再创新”的螺旋上升路径,形成无穷无尽的创新链条。没有持续创新,就没有持续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为之注入源头活水。
全民阅读的风气和氛围,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全民族的阅读环境,是全民族思考能力和价值曲线的体现,当全社会都有这样的阅读环境的时候,创新的成果将更容易产生,这就是文化软环境的力量。这种环境包括商业环境、法治环境,以及通过阅读营造的文化氛围。今天,中国正在走向复兴的关键点上,提倡阅读就有了更加迫切和重要的意义。未来,我们必须一直锲而不舍,必须上下一心,把全民阅读持续推动、开展下去。
当今世界,不少欧美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促进阅读的法律和规划,推动了社会各界对阅读教育的关注,保障了全民阅读的实现。比如,美国1998年出台《卓越阅读法案》(REA),2002年出台《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保障青少年阅读。俄罗斯、日本、西班牙等国家也将保障阅读融入法律和政策体系之中:俄罗斯2006年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2012年出台《民族阅读大纲》;日本2001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2005年出台了《文字印刷文化振兴法案》;西班牙2007年出台了《阅读、图书和图书馆法》,以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形式来推动全民阅读。
建议国家制定全国层面的全民阅读计划。正如邬书林所言:“世界各国,凡是那些善于读书的民族,会读书的民族,重视读书的民族,都是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国家。”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绝不是一时的热潮,要把读书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工程,而不是一个文化活动,学习先进国家的阅读计划,制定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规划,长期且深入地推进和实现全民阅读。
建议国家为阅读立法。阅读是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立法的形式,在社会上形成促进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提高广大群众及相关单位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推动政府提供好的阅读空间、阅读环境和服务,保障全民阅读行稳致远。
新松恨不高千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必须大力推动全民阅读。
上一篇: 科普短视频多短才适宜
下一篇: 打开“历史留声机”听文物“娓娓道来”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