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静 李德凤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核心阅读:要把中国故事讲好,活水源泉就是深厚的中华文化。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更是讲好“有温度、传情感、引共鸣”中国故事的需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我们回归中国文化、中国经验、中国主张的逻辑起点,以文寓意、以文发声、以文动人,用我们自己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要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必须充分发挥中华文化感召力,精准定位传播内容、不断丰富传播技术、积极拓宽传播主体,全方位、多维度、广渠道地讲好讲美讲信中国故事,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
以中华文化为“根”,讲好中国故事
要把中国故事讲好,活水源泉就是深厚的中华文化。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更是讲好“有温度、传情感、引共鸣”中国故事的需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我们回归中国文化、中国经验、中国主张的逻辑起点,以文寓意、以文发声、以文动人,用我们自己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一是要精准打磨同频共振的热门话题。传播内容是否被受众接受,是否让受众喜闻乐见,与传播内容密不可分。因此,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首先要选择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以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去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被世人关注的实际,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时长33分钟的英语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在海外某主流视频平台的播放量突破了900万次。它不仅用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向全球观众展现了从医护人员到普通百姓如何顽强坚守、携手抗疫,更是向全球抗疫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海外网友表示:“纪录片太棒了,我看哭了。这次,英雄并没有穿着披风,而是戴着口罩。”选“全球视角”,讲“中国价值”,把中国贡献与全球利益紧密结合,有助于把“中国故事”讲透、讲活,传开、传入。
二是精准提炼情感共鸣的中国元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因为宗教文化、政治制度、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于故事的理解、接受也不尽相同,但人类对美丽事物、美好情感的追求是共通的。李子柒在国外视频网站上播出的系列视频就是极好的例子:她用葡萄皮做成染料,将薄裙浸染成紫色;漫山红遍的柿子经过她巧手拿捏,成为美味的柿饼。她用“古法风格”讲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清丽淳朴的风土人情。短视频通过翻译传播到国外,获赞无数,外国网友点评其为“迪士尼公主的乡土中国”“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的精彩就是存在于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身上,情感的共鸣能让故事“活起来”“动起来”,让外国友人感受中华文化璀璨魅力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对“中国故事”的认同感。
以智慧科技为“术”,讲美中国故事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的“精、准、快”,既对传统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又为提升传播方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便利。传统的文字符号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习惯和需求,基于大数据的外宣平台,以及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多模态资源,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
一是加强外宣数据平台建设。外宣数据库的来源主要包括外交文件、媒体宣传、国家领导人和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研究院发起的“中国关键词”国家重点平台。从传播内容上看,该项目用15个语种,向世界介绍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等核心话语。从传播渠道上看,既包括系列图书、专题网站、移动社交平台等传播途径,又有文字、图片、短视频等生动多样的传播形式,形成了“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形态的立体对外传播格局”。从传播效果上看,“中国关键词”诸多词条的翻译已被联合国、欧盟等机构和新闻媒体引用。精准的翻译、精美的视频、精巧的图片,不仅讲好了中国故事,更是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的指示精神,对构建中国外交话语和叙事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二是丰富多模态技术手段。除了数据平台建设,多模态技术手段以其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传播效能的提升大有裨益。今年端午节,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水下舞《祈》就以其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形式,一夜之间刷爆社交平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完美地再现曹植名篇《洛神赋》的气韵,更焕发出中国文化的强大自信。外国网友评价,“这是我见过最史诗、最美丽、最震撼的艺术,我被它的魔力惊呆了”。除了美妙绝伦的东方古典艺术之美,让人同样叹为观止的还有舞美、灯光、音乐、场景设计等副语言信息,不分国界,不论语言,打动了海内外观众的心。因此,“故事”不仅是指立体宏大的话语体系建构,也强调灵动点睛的话语传达方式,以优美生动的形象引人入胜。
以全媒体覆盖为“要”,讲信中国故事
把中国故事讲得信而有征,还要通过不同的人讲故事,让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齐协作,绵绵用力,和风细雨,久久为功,既聚焦社会热点和大事件,也着眼于小故事、小人物、小事件,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由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电台、网站等主流媒体组成的官方媒体一直担负着国际传播的重任,但与“构建与国家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主动构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已成为提升官媒国际传播话语权的当务之急。此外,官方媒体在海外的传播渠道上有待拓展。过去几十年,官媒海外宣传一直采取的是“造船出海”的模式,即广泛增加海外分支机构、海外频道、海外报刊,例如,新华社已建立180余个驻外分社,用户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表现不俗,但单一渠道的问题也非常明显,例如普遍使用的卫星信号比有线电视相去甚远,某些频道用机顶盒才能接收得到。鉴于此,“借船出海”的模式更值得借鉴,通过与海外媒体机构合作进入当地市场。本地化的运营模式,针对性、分众化的表达,用当地人习惯的语言和方式讲故事,更能让大家听得心悦诚服。
传统的、正统的、一元化的叙事话语所塑造的形象较为抽象、单一,容易被国外强势媒体和纷杂的自媒体所解构和消解,从而产生对中国形象进一步的误读和不信任。民间舆论场虽不如官方媒体组织得当、资本雄厚,但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基数庞大、方式灵活、思维开阔,使每一个个体都能“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发言权”,对“讲信中国故事”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例如,中国网络文学凭借其天然的跨文化基因,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以草根创作者非凡的想象力、生动的写作风格、丰富的故事题材、民间译者优秀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吸引了一大批对武侠神话、玄幻修仙等感兴趣的外国友人。中国网络文学已经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海外自发翻译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译者和平台。民间舆论场话语风格贴近普通民众、观察视角真实客观、生动鲜活、见微知著,已逐步成为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容忽视的力量。国际传播,不仅要有高屋建瓴的宽阔视野,更需要有平易近人的亲和方式,把中国的事情说清楚、说透彻。
上一篇: 文化创意产品如何才能长红
下一篇: 知识产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主战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