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 南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回顾今年的电视节目,“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连续出现,构成了一抹抢眼的“亮色”。尤其是在电视节目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些节目的出现更显得难能可贵。
先是年初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成了全民话题,节目中16岁少女武亦姝“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再有东方卫视“中华文化系列”《诗书中华》和《喝彩中华》、湖南卫视关注家风的《儿行千里》等文化类节目续接热潮;今年暑假浙江卫视的《汉字风云会》,还成了不少学生、家长假期必看的“刚需”节目。
最近,每周日晚上在浙江卫视播出的《向上吧!诗词》,继续改变着以往人们对文化类节目“曲高”难免“和寡”的刻板印象。
200名从全国各地古典诗词爱好者中选出的选手,分别组成百人“英雄挑战团”、百人“荣耀守关团”,这一“攻”一“守”阵容之间,气氛紧张激烈。借鉴电玩游戏的“打怪升级”模式,将诗词类节目常见的“人与题目的比赛”,变为“人与人的比拼”,更具可看性。
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素人”选手,也各有各的精彩:9岁的“诗词神童”杜若祎,一出场便用文言文自我介绍,答题一路挑战到了博士团;化学老师赵镭把元素周期表混搭古诗词,用四川方言现场唱了出来;通过一则“勇救落水女童”新闻进入节目组视野的武汉大学研究生黄文正,被称作“诗词奇侠”;已是成功企业家的张永强,仍醉心于古典诗词带来的“养分”……
作家刘震云、历史学者纪连海、青年作家蒋方舟组成的名师团,既有妙语点评,也直接“上阵”,接受选手挑战。“美睡宜人胜按摩”诗句中“按摩”一词作何解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看似刁钻的题目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学海无涯和向文化高峰攀登的“向上”精神。
若问这些文化类电视节目为何能“叫好又叫座”,在收视率、业内外口碑两方面收获双赢,其中缘由,“有意思有意义”是关键词。如一位卫视频道负责人所言,用普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群体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让节目更具传播力,让大家在“游戏”的轻松中浸润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中提出,鼓励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倡导鼓励播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创节目。
是感叹“电视老矣”,还是拥抱“正青春”的文化产业?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创意,努力做到“有意思有意义”,这不只是对广电管理部门“指挥棒”的被动响应、机械落实,更是各大卫视电视节目主动突破、持续创新的必然选择。
努力做到“有意思有意义”,也并非文化类节目的“专利”。综艺等其它类型节目推陈出新,也绕不开这个关键词。即使是一些“明星节目”,经历了前几季的空前成功后,如何化解观众“兴趣疲劳”造成的收视疲软,也颇费思量。
比如已做到第五年的《奔跑吧》,本季的收视率“高点”就出现在“黄河大合唱”这一集。节目嘉宾与“兄弟团”今年从延安出发,一路行至黄河畔,挑战了惊险的“铁索飞渡”,还在钢琴家李云迪伴奏下,与西安合唱团一起,众人高唱《保卫黄河》。据统计,该期节目的52城收视达3.304%。
“感觉这是几季以来最有意义的一次。”有网友这样留言:“综艺节目真的不是全靠搞笑,除了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之外,如果还能给大家留下一点感动、一点情怀,才是比较好的节目。”
可以想见,自觉地与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作多维度、深层次的融合,将成为更多电视原创节目不约而同的探索与选择。以“现象级”节目的影响力传播文化自信,用高度的文化自觉突出主流价值引领。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宝藏亟须挖掘和传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也须用更多“有意思有意义”的表达手段,不断丰富思想内涵、增强艺术品质、提升制作水准。
上一篇: 融媒体时代为何我们仍需要图书馆
下一篇: 新时代新阅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