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盘剑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近日,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文艺评论需要专业化、权威化,这样才能对文艺创作具有指导性,对文艺欣赏、传播具有导向性和引领性。
顾名思义,“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首先必须具备“专业性”。尽管文艺的每一个门类——不论文学、戏剧、音乐、美术、雕塑,还是电影、电视、动漫乃至各种网络艺术,原本都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但由于文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文化的流行,各种文艺形式更是作为文化消费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因此别说欣赏,就是创作也不再只是作家、编剧、画家、作曲家、导演等职业人士才能干的工作;任何人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来“玩一把”,评论就更不言自明了,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对任何文艺作品展开评论。这当然是好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氛围浓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但我们也要看到,在这种情况下,文艺的专业性正在逐渐淡化,一些人对于文艺的理解、认识、接受乃至尝试创作仅仅是在“业余”的层次上,大多数难以达到专业水准。对于文艺评论来说,如果“大众评论”是一片大海,那么“专业评论”应该要成为一根“定海神针”。
“专业的文艺评论”还必须具有“权威性”。当前,专业的文艺评论为什么数量越来越少、影响越来越小?一方面是因为大众评论声势太大,相比之下专业评论人员势单力薄;另一方面,也在于专业文艺评论还不够权威,譬如专业评论眼光不够犀利、专业判断不够精准、专业认识不够深透、专业批判不够振聋发聩,还无法做到令人不得不服,让人不得不听。这既与专业文艺评论者个人的专业素质、人文素养、性格和人格有关,也与整个大环境的氛围、导向有关。大众文化发展迅猛,在其猛烈冲击下,从前的专业评论者要么不再发声,要么随波逐流。当然有的也成为了新的意见领袖,只是他们注重的已经不再是“专业性”,而是“粉丝数”了。毫无疑问,这样下去真正的专业文艺评论的权威性将无法确立,专业评论这根“定海神针”也无法树立,以致文艺评论这一片“大海”会不断卷起惊涛骇浪,文艺创作及其传播也如同海上之舟而不辨西东。
因此,加强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势在必行,建设权威的专业文艺评论已成当务之急。
首先,强调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坚守各门艺术的专业标准。各门成熟的艺术都有其基本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又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是各门艺术评论还是文艺总体评论,都要围绕其理论体系并结合新的发展变化形成专业性的艺术或文艺的评价标准和规则,以此作为开展文艺评论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其次,推动应用性学术理论研究,通过应用性理论成果的转化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水平。学术理论研究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类型。专业文艺评论本质上属于文艺理论的应用研究范畴,也是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创作)之间的纽带,既以文艺理论指导创作实践,也用创作实践印证相关的理论。当然,在两者的互动中,双方都有可能在受到对方的影响、启发后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得以不断发展。因此,加强专业文艺评论、打造文艺评论的“定海神针”,注重各门艺术或文艺理论的应用研究是一条重要而有效的路径。同时,还要注意做好从一般性的应用理论研究向具体作品、现象等评论的话语模式转换,并在管理机制上将评论项目、成果奖项纳入现行的学术研究体系予以同等级别、待遇认定,以激励更多专业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相关文艺评论活动,撰写相关文艺评论文章,形成必要的专业文艺评论规模和影响力。
最后,讲“真话”,说“人话”,用“行话”,免“套话”,建构真正专业文艺评论的存在形态与发展状态。所谓讲“真话”,是指面对特定的文艺作品或文艺现象,文艺评论者要能够实事求是地进行客观评价,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用不着遮遮掩掩,更不能不好硬说好。现在不少评论文章,尤其是一些带有商业性质的评论即是如此,长此以往岂能建立起文艺评论的公信力?说“人话”,即提倡评论要用通俗易懂和朴实无华的语言进行表达,不故作高深,不装腔作势,语句规范,用词精准。用“行话”,强调的是运用专业的话语体系,突出理论建构,具备历史视野,注重艺术感悟,使文艺评论体现文艺的内在机制、规律和特点,这也是其专业性的核心。免“套话”,就是不要说那些人云亦云、说与不说都差不多的话。做到了这些,真正的专业文艺评论才可能诞生,专业评论也才有可能成为文艺评论的“定海神针”。
(作者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上一篇: 共建风清气正的网上精神家园
下一篇: 从传承文明古国遗产中迈向文化强国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