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晨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今天你读书了吗?”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前后,阅读总会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4.67本。在与此相关的很多微博评论中,网友们除了纷纷留言晒自己是拖了后腿还是跑赢平均数外,还出现了另一些有意思的调侃和讨论——“电子书不能拥有姓名吗?”“一年看了50多本电子书,想知道这种阅读方式有没有加入统计。”“其实我更喜欢纸质书,但电子阅读确实更方便。”……
这类热烈的讨论,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今天,你选择用哪种方式或载体读书?
如今,在朋友圈里,转发“送你一张微信读书无限卡”链接的朋友不在少数;地铁上或高铁上,拿着Kindle电子书读书的人不在少数;起床洗漱或开车途中,选择听书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些现象,对应有相应的数据印证。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所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和未成年人有声阅读继续较快增长,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近三成的国民有听书习惯;《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32亿,人均数字阅读量达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达71.3分钟。
凡此种种都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数字时代的到来,阅读的方式和载体已经发生了变化,数字阅读已经从传统的纸质阅读中分得了一杯不小的羹。针对这种现象,也出现了一些声音,有人哀叹纸质书衰落;有人担忧数字阅读大多是碎片化阅读,属于快餐文化,不如纸质书阅读有深度;有人质疑数字阅读的快速浏览方式,阻碍了人们在思考方式上的优化;有人批评听书是较被动的接受行为,不利于进行对知识的系统化接收和深度思考……
这些观点虽然有其原因和考量,但在笔者看来,着实不必过分担忧,不必将数字阅读放在纸质阅读的对立面。诚然,数字阅读往往利用的是碎片化时间,网络上很多内容也是鱼龙混杂。但平心而论,阅读的深与浅,读书的人静心与否、思考与否、是否有对知识的系统化吸收,与阅读的媒介和载体关系并不大。说到底,人,才是阅读的主体,阅读质量的高低也在人。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即使是看电子书,也能收获满满;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人即便是翻看纸质书,依然头脑空空。因此,快餐文化、“浅阅读”的锅如果都让数字阅读来背,实在是有失公允。
一张屏同样可以读万卷书,改变的是方式和载体,不变的是阅读的行为。数字阅读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潮流和趋势,它和纸质阅读一样,都在为促进全民阅读添柴加薪。面对数字阅读,我们应主动拥抱,更多地研究如何将纸质书的内容与数字化更好地结合。不管是数字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好的内容才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身处“一屏万卷”的时代,图书出版行业的从业者应该研究如何将更多优质、经典的内容投入到数字阅读平台;数字媒介应该考虑如何打造让读者有更好的沉浸式阅读体验的平台;读者应该明确自己想读什么,又读到了什么。这些,才是我们谈起阅读时该有的思考。
上一篇: 什么知识正在挑战人类的“权威”
下一篇: 从“五四”开启的路向不断向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