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彦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对一部影视剧的热议评说,本来在网络上各自抒情畅怀打星评级是常事。但近日,围绕一部影视剧的“一星大战”却把单纯的文艺评论生态拽回“史前文明”的时代。

争议始于豆瓣网。“一星”增多导致一部剧的评分起伏波动,从上映初的8.5分逐渐跌破8分。新添的“一星”里,固然有真批评,可也不乏“为一星而一星”的盲目偏见。比如,“还没看,一星预定”“平衡一下,给个一星”“讨厌演员,无条件一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随手一星,源自怨气、偏见、傲慢也许还有利益,唯独与观点无关。

不负责任的恶评引来影视剧粉丝抱打不平,“水军控评”“黑粉双标”“有偿差评”等揣测、妄断不胫而走。更有甚者嫌不够解恨,还纷纷扑向各大App商店,再给豆瓣应用打一星。一通报复性打分,发泄情绪、输出愤恨。两个阵营掀起巨大的网络噪音,合辙押韵,无非以偏见对抗偏见。

应该说,任何人都有打一星的权利,即便是同一家媒体在对待同一件事情时,都可能站在不同角度阐发不同观点,何况一部影视剧、一个平台。观点可以碰撞,甚至交锋;容得一星的鞭笞,也受得起五星的膜拜——这是开放包容的时代人人应有的肚量。

但与此同时,容得下一星,不等于默许恶意一星;接受反对声音,不等于纵容恶意的变调。那些在“一星大战”里执迷不悟的人应看到,闹剧底下,没有赢家。于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无端的差评可能导致它失去被更多人看见的机会;于豆瓣,意气用事的一星可能损伤了它的商誉指数;于中国电影,若“一星大战”成为常态,则失去了客观价值的评价体系,失去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创作和批评本就是电影的一体两面。试图拒绝批评,那不是真正的创作态度;而批评脱离事实,批评的作用也等于零。由电影延伸到任何产品,都需要中肯之言、理性之光,肯定创作的长处,也指出存在的短板。由观众延伸到任何商品的用户,不妨多些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少一些意气用事、哗众取宠。如此,才能回归评价体系的建立原点——以足够多样本数达成客观评价,为更多人提供参考,鞭策更多作品、产品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童鞋、稀饭、520”

下一篇深挖电影IP价值,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