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旸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原标题:快速变现的知识付费 能否走出功利化娱乐化的陷阱

“普通人变人生赢家的十大狠招”“大V教你三招约到她”……这些“打鸡血”式的标题和口号,在各类知识分享平台上并不少见。在内容制作商家的承诺下,似乎只需花费少量时间,就能多快好省地扩张知识视野、升级认知能力,命中成功、幸福、财务自由等种种诱人靶心。

眼下,在线平台上的付费问答、语音分答平台、直播讲座、专栏订阅、知识交流社群、音频付费课程等内容服务产品,吸纳了大量资本,产生了极大的流量,也涌现出“每日一首古诗词”“古典音乐100讲”等一大批优质知识产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知识分享的旗帜下,一些栏目正在制造和贩卖精神苍白的低俗成功学,或利用网红效应变现,或以蹭热点、煽情等方式收割粉丝经济流量。更令人担心的是,有些课程已经触及到病毒式传销、盗版、软色情等违法行为的边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认为,知识付费模式迎来下半场拐点,用户为内容埋单的消费习惯正在养成,志同道合的人聚集成社群,让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这是值得好好开发的时代机遇。“如果一味靠明星网红或粗糙低俗的同质内容带动消费,缺少专业、权威、刚需的知识资源做支撑,不仅会挥霍透支受众的信任,也会让本可深耕的内容陷入泛娱乐化泥淖,严重影响内容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空洞低劣的内容根本无法支撑知识付费市场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知识付费用户群体达数千万,市场估值高达年均几百亿元,但不同领域学者、专业人士的认知盈余真的充分释放了吗?答案是没有!比起专业细分的深耕细作,有些内容平台急于追求快速变现,单一依赖名人效应和粉丝经济,只考虑导入大量流量,有些大V“毫无营养”的八卦提问价格高达成百上千元,吸引粉丝猎奇打赏。

八卦变现财富的无底线狂欢中,明星隐私被津津乐道,有些名人、大V在某分答平台的“推波助澜”下,毫不吝啬地“暴露”个人隐私、经历,有网友直言“跟什么都沾边,就是跟知识无关”。比如某大V每个问题标价3000元,不到半个小时里,回答了32个问题,其收入直线飙升至几十万元。打着知识分享互动的幌子,他大谈特谈投资理念、择偶条件,甚至大尺度贩卖八卦情史等个人生活隐私。还有,一些美妆直播课程为了博出位,以审丑为爆点制造话题,以求博取更高点击量、打赏数目,完全扭曲了健康的审美追求。这类课程或许短时间内能博人眼球,但空洞低劣的内容根本无法支撑知识付费市场可持续发展。

在互联网从业者王昆鹏看来,如果仅靠八卦、猎奇、速成、轻松娱乐段子支撑,内容平台含金量就会贬值;一旦知识服务产品醉心于此,其生命周期也不可能长远。

“懒人包”“胶囊”无营养,等着“被喂养”的思维更堪忧

面试有秘籍,约会有套路,考试有攻略,理财有捷径——从生活百科到职场生存,从两性关系到技能学习,一些内容付费产品背后的逻辑,是把知识加工成高度浓缩、顺手拈来的“懒人包”。有统计表明,卖得最好的大多是名为“干货”“实用”“速成”的“短期实用性产品”。

如今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知识焦虑”和“本领恐慌”弥漫,不少平台投其所好。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说,在信息泛滥、内容过剩、良莠难辨的多媒体传播语境下,人们迫切需要把控“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活和世界的“抓手”。因此,与其说人们购买的是知识,不如说是为好奇心、现实焦虑等情绪付费。如,某标榜“大咖教你月薪五万,变身职场精英”的付费音频课程,上线仅四天便售出近十万份,营收近500万元。不过,这类课程开设往往更新不了几期,用户评价断崖式走低,给出三星甚至一星,产品口碑崩塌。更令人忧虑的是,受众渴求充实自我、希望深度知识能被通俗输出,这没有错,但如果不摆脱对干货的迷恋、对知识大咖的盲从,就只会让思维不断被简化,逐渐丧失质疑和思考的能力。

有心理学实验表明,当大脑被周围信息获取环境塑造成“高刺激阈值”的对象,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久而久之,个体不愿去做愉悦感获取难、付出更多的行为,比如系统学习、深入阅读、深度思考等。对此,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戴维·温伯格博士最近在论文中发表了他对“知识胶囊”隐喻的不安——“似乎只要服用了就掌控了知识,等着被喂养并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好方法,真正的求知之旅必然包含提问,包含挑战,而不是将知识视为关于世界无可置疑的真理。知识永远承诺开放,而非封闭。”




上一篇谭运长:文明的疤痕

下一篇在观照现实中彰显思想的力量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