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梦旭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久负盛名的美国休斯敦哈比剧院,最近播放了一部反映中国新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纪录片《天山脚下》,能容纳数百人的放映大厅座无虚席。“没想到新疆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今年我要去看一看。”来自美国观众的反馈,生动展现了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粘连”作用。
不仅仅是纪录片。从中国西部电影展到图片展,从民族服饰展到乐器展,为期一周的“感知中国”系列活动,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让美国休斯敦、迈阿密两座城市的民众,亲身体验到中国西部文化的多姿多彩和独特魅力。“栩栩如生的中国形象”,也因此更加立体、丰满。
记得在迈阿密,一对美国老年夫妇,在每一件中国民族乐器前驻足良久,不时俯身,探究其内在奥秘。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与钢琴、提琴等西方乐器迥异的东方乐器实物。一位当地中学的老师,则带着10名学生来到活动现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全面了解中国对于美国学生来说很有必要”。无论今后他们是否能来中国走走、看看,通过影像所感知的中国壮美自然风光、绮丽民风民俗,无形中提升了中国的“能见度”。而这,正是加强相互了解和信任的重要基础。
“浇灌花朵的是雨水不是雷鸣”,一个国家的文化要想走出去,走进去,同样也需要采取多种“细无声”的润物方式。记得去年在一艘邮轮上,中国陕西、浙江、四川等地文艺工作者先后登船表演。陕西安塞腰鼓表演,体现西部人民的朴实和坦荡;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展示中国江南的柔美意境;川剧变脸,诠释四川人民的热情与奔放……整个航程下来,不少外国观众产生了“看看真实中国”的迫切想法。可见,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在传播对象心中埋下文化兴趣的种子,假以时日,种子自然会慢慢发芽、开花、结果,最终促成文明的交流互鉴。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渐密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而以文化交流为切入点,被公认为是拉近彼此距离、消除心理隔阂的最佳方案。笔者曾陪同几位外国记者来中国参观访问,在故宫和长城品味古代中国智慧,在复兴号体验当代中国发展脉动,在上海弄堂深处感受浓浓的生活气息,通过短短一周的行程,他们看到了与西方媒体报道完全不同的中国。“中国人民勤奋、友好、温和,你们的文化含蓄包容”,历史陈设、发展故事、生活细节中,往往蕴藏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处事秉性,读懂了这些,才能不为片面报道所迷惑,真正理解不同国家和世界打交道的深层逻辑。
海天各一处,共饮一泓水。文化的魅力在于“拟诸形容,象其物宜”,用一种感性的方式展现一个国家的风貌。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成于无形、柔软似水,却能直抵人心、凝结一切。“文化自己会说话”,给优秀文化提供更多对外出口,各国人民必能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上一篇: “部长级”学生会干部,只是表述有误吗
下一篇: 以学术共同体评价遏止论文买卖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