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慧虹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四川大学“阿来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余华研究中心”、扬州大学“毕飞宇研究中心”、西北大学“贾平凹研究中心”、商洛学院“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潍坊学院“莫言研究中心”、曲阜师范大学“莫言与齐鲁作家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新乡学院“刘震云研究中心”……近年来,一个作家研究中心的设立热潮,在国内很多高校悄然盛行。
据悉,成立作家研究中心,是全球文学研究的惯例。我国高校借鉴这一做法,围绕各自实际开展相关作家的研究,有其积极而现实的意义。它便于发挥高校的学术研究优势,加大对当代知名作家的深入研究,在为我国文学事业进步积累学术成果的同时,也推动着文学生产与消费更趋丰富多元。
关于高校设立作家研究中心,《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分析得中肯。他认为,作家研究中心形成高校和文学现场的良好互动,开辟了文学教育的新方式,刺激文学的生长,扩大文学的影响,构建良好的人文氛围,也是文学传播的感性管道,是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起步;但是,应防止功利化做法,不能成立之日就是结束之时,一定要给予宽阔性理解。
的确,既然高校审时度势设立了作家研究中心,就一定要争取有所作为,绝不能搞成了“一阵风”,只是把它当作博取外界关注,求得研究经费的“撒手锏”。李国平的提醒,希望能引起相关高校的警觉,从一开始就确立好作家研究中心的成长路径,科学谋划、严格管理,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特色,努力实现自身发展愿景。
笔者之见,高校设立作家研究中心,最好能逐渐形成聚合效应。所谓聚合效应,是指企业和其产品成了名牌,不仅可获得较高的利益,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利用品牌资本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借用于高校及其作家研究中心来说,则意味着在各方力量的积极助推下,作家研究中心各项工作日渐有所起色,继而吸引更多外在资源参与进来,不仅把作家研究中心办得越来越好,而且,影响带动高校的文学教育乃至当代文学发展愈益攀登新高。
为此,作为高校的作家研究中心,眼下首要的自然是瞄准所研究的作家,在做好种种资料搜集、整理基础上,沉下心来不断探寻对作家的创作经历、创作风格、创作得失等的全面理性把握,从而令作家研究中心名副其实,真正在所研究领域拥有过硬的话语权。应该说,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惟有将根基打牢固了,才有可能赢得作家本人的认同,帮助作家在进一步认清自己,涅槃重生的同时,使之乐意配合作家研究中心的工作,为作家研究中心提供核心支持。
作家研究中心在聚合了作家之力后,还需要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高校的文学教育,增强其辐射带动效应身体力行。相关高校的作家研究中心及其作家不妨适时携手,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资源的整合利用,培养广大学子以及社会公众对于文学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以作家为榜样自觉参与到文学的创作欣赏活动中来。
作家研究中心一方面要眼光向内,聚合作家及普罗大众的智慧、热情,为促进当代文学进步发力;另一方面,还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走出去,加强与国外文学创作团体、教育研究机构等的交流协作,聚合外部资源为我所用,集纳众长争取使文学创作研究水准实现新的跨越。
高校设立作家研究中心,在我国才起步不久。应该承认,社会对之认识尚且不深,各方面的经验、积累尚且不足,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期待,通过它的成功实践,能够对我国当代文学有所助益。
上一篇: 在“灵魂发育”季节遇见文化
下一篇: 套路化岂能横行市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