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海鸥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日前,胡文阁、邵天帅等四位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演员登录一家直播平台,吸引了62.7万人次观看;更早以前,《牡丹亭》《长生殿》的直播,累计吸引140万人次观看;知名京剧老生王珮瑜更是在直播平台上迅速圈粉……近来,戏曲演员频繁亮相互联网直播,每每都会吸引数十万、上百万网友,可谓人气爆棚。对于习惯了数百人剧场的戏曲演员来讲,一场演出拥有上百万观众“简直不敢想”,而这的确就是现实。
一段时期以来,戏曲发展面临困境,而让戏曲人最头疼的无非“黑发观众越来越少”,随着观众流失、市场萎缩、院团萧条,戏曲在年轻人群体中几近陷入“看者稀少,演者寥寥”的困境。没有观众,再好的戏也无人喝彩。没有年轻人的支持,未来在哪里?
对传统戏曲来说,传承和传播同样重要。不入园林不知春色如许,然而再好的景,只靠坐等观众,显然已不适应现状,主动走近观众、培养观众,才能把未来把握在自己手里。现在,为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戏曲延伸阵地,登录直播平台,不可谓不是一个好选择。
直播平台汇聚了大批年轻人,这正是戏曲发展粉丝的目标人群,可谓“请来全不费功夫”。而较低的技术门槛和条件要求,甚至比在剧场演出还省事,演员只需搭上三脚架、点开APP,便能“一亮歌喉”“施展拳脚”,而且,如果不嫌累,全天候在线都不是问题。当然,更让观众津津乐道的是,他们还能与演员进行实时交流,“唱腔有什么特点”“妆容有什么区别”“头饰有什么讲究”“故事有什么寓意”,互动的过程不仅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粉丝黏性,还广泛普及了戏曲知识、提升了吸引力,可谓一举多得。
新时代固然给传统带来了冲击,但并非和传统水火不容。借助新技术,古老戏曲就找到了一个流行的打开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也可以从这里得到启示。实际上,直播平台也迫切期待搭载更多优质内容。自直播平台兴起以来,对其内容同质化、格调不高等的诟病就一直存在,优质、丰富的传统文化必然增强其发展底气。
不过,传统文化走流行路线,即便趋势向好,也必须谨防一些可能出现的不好倾向。
既然搭上了流行趋势的船,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其传播规律是必然,但划桨的方向一定要牢牢把握,走到歪路上去就麻烦了。目前来看,直播平台仍是鱼龙混杂,且泛娱乐化氛围浓厚,包括戏曲演员在内的传统文化传承人等,绝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丧失原则和底线,一定要延续传统、自我尊重,做直播平台上的“清流”,这是本分所在,也是长期发展之道。尤其是年轻的传承人,要防止出现“挣钱容易了”的心态而放弃自身责任担当,陷于浮躁。
直播平台也应摆正方向,小心触礁。在对传统文化的包装和宣传上,要多存敬畏、少“耍花样”,多坚守、多把关,更多地做一些为优秀传统文化聚人气的事。
上一篇: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下一篇: 把文化的温度辐射给大众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