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昌俊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读书就像买包包,把书架塞满才安心”“读书有三好,有品,经撩,笑点高”……7月10日一早,微博热搜第六位就是“郑州地铁标语火了”。不少媒体都在转发这组郑州地铁标语。标语的内容主要是以网络化、接地气的语言,倡议大家多读书。据悉,这组标语是某开发商的广告宣传文案。(7月10日上游新闻)

这组标语能够“火”,首先说明开发商的这组广告宣传文案是成功的。当然,抛开商业性质,单就这几句读书标语来说,它们也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相比较一些传统的阅读口号式标语,的确更能打动人。这也启示,读书标语的制作,也应该大开脑洞,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刻板说教。

但作为阅读标语,说得好听是一回事,能否真的让人亲近阅读,或许又是另一回事。客观来说,尽管这些读书标语成功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但在夸赞标语的诙谐、幽默之余,又真正有多少围观者能够由“怦然心动”上升为阅读行动,恐怕不容高估。或许也可以换种说法,虽然阅读标语是社会阅读氛围的一部分,但提升社会的阅读指数,远非几句漂亮的读书标语就能够解决问题。

懂得这么多必须阅读的道理,却依然没有好好阅读。这恐怕是时下社会中,不少人共同的阅读困境。这也能够解释,为何有这么多人爱看有关阅读的鸡汤、公号,但我们社会的阅读率却仍旧低下。某种程度上,对这几条接地气的读书标语的追捧,也是在弥补一部分人对于阅读类鸡汤的需要。而它们的走红,或也恰恰衬托出,我们社会的阅读氛围确实还不够好。所以,也才会有对读书鸡汤的刚需。

读书标语,能够吸引人的关注,其本身的目的其实就似乎已经达到,至于能否真的让一部分人加入到阅读者的行列中来,这或从来就不是一些读书标语的任务。事实上,从统一的读书日,到各种书店、与阅读相关的机构组织推出的读书节,当前社会中的阅读“仪式”其实已经不算少。问题是,阅读如何真正走进私人生活,成为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流于公共层面的“仪式感”?继而,或许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在当前的互联网电子化时代,如何重新审视阅读的外延?每天捧着手机的碎片化信息浏览,算不算阅读?这些不厘清,对阅读的倡导,或许就难免陷入效果分散的窘境之中。

包括这次引发关注的读书标语在内的,等等一系列阅读氛围和仪式的营造,正成为一种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的“景观”,或是我们在倡导阅读时所面临的最大尴尬。它们或许满足了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于阅读的“乡愁”,却未必能够据此形成真正的社会阅读氛围。这是在对读书标语看似热闹的围观中,应该洞见的阅读真相。而对接地气读书标语的最好夸赞与回赠,只能是由此走近阅读。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抬高一个社会的阅读阈值,或个人的阅读水位?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也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唯有行动。这种行动,在私人层面是真正开启有效的阅读;在公共层面,是真正展示对阅读、对智识的尊重。当一个社会有着成熟的阅读品质与氛围,其实便无需读书标语来加持,而对所谓接地气式读书标语的追捧,也自然会降温。




上一篇如何用评论抢占舆论高地

下一篇国产动画莫故步自封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