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艺术夜校”大热之后,“艺术自习室”又来了!媒体报道,3月10日起,浙江省文化馆利用场馆闲置时间,在周末晚上推出免费“艺术自习室”。首批艺术自习室包括10个钢琴自习室和2个书法自习室。预约通道开放后,短短数日就基本约满。预约成功的市民中,主力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一段时期以来,艺术教育普遍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问题——在很多地方,少儿艺术教育琳琅满目,“老年大学”、老年文化活动中心门庭若市,唯独处于中间地带的成年人艺术教育几近空白。实际上,艺术是生活美学的重要载体,成年人的业余生活,不应该只有打牌、喝酒、宵夜、刷剧,他们也有加强艺术教育、丰富精神世界的现实需求。尤其是,现代人生活压力普遍较大,艺术对于滋润心灵、舒缓压力、排解烦闷具有积极作用。浙江等地创造条件,让成年人也有接受艺术熏陶、交流艺术感悟的去处,颇得人心。
“艺术自习室”本质上都是对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纷纷新建或改扩建一大批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这些场馆节假日不缺人气,但其他时间却可能因访客量减少造成资源浪费。开放“艺术夜校”“艺术自习室”等新举措,既让上班族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参与舞蹈、音乐、书法等兴趣活动,享受艺术生活,又能让文化场馆得到更充分利用,发挥更大社会效能,可谓一举两得,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为“艺术自习室”叫好的同时,也要看到:“艺术夜校”也好、“艺术自习室”也好,都还是新事物,还需要一个逐步探索、形成机制、避免走偏的过程。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艺术自习室”应该尽最大可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保证公平使用;在场地和师资投入上,需要及时配套资源,避免沦为“一阵风”;在管理上,需要建立清晰的制度,敦促市民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规定,避免“乱哄哄”;在经验推广上,应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继而逐步拓展到其他地区,渐次缩小地域差距造成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差距。
艺术源于生活,蕴含着对生活美学的体悟,其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对艺术的兴趣和需求也会越来越显著。比如早前上海就把“文化服务日”升级为“城市美育日”,为全年龄段市民定制美育课程,对市民进行美学教育,颇受欢迎。因地制宜地向社会提供适合成年人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产品,因势利导地对全年龄段市民进行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艺术素养,继而拉高城市的文明水准。
城市由人组成,一堂堂艺术课程,一间间“艺术自习室”,一处处“成年人的少年宫”,提供的是琐碎生活之外的“艺术与远方”,是对公民进行的美学教育。创造条件,让更多人懂得欣赏美、参与美、创造美,城市的美就会更加丰富、更具格调。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年人的少年宫”不妨再多一些,形成气候、形成风景。
(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