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秀珍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对许多媒体而言,报道语言创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僵化的语言、刻板的表达方式,越来越难以被读者接受。那么,为什么一些媒体的报道语言突出存在老化、僵化问题呢?

首先是因为思维僵化。随着国家发展进步,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的多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公众的表达渠道也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媒体报道就必须转变思维。一些媒体不能完全适应新情况,依然用单一的目光俯视多姿多彩的生活,这就难免遭到读者的厌弃。因此,报道语言创新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创新,要通过对多元观点的关注来提高报道的新鲜度和灵活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媒体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要有引领和引导舆论、促进国家改革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立场和态度。

其次是因为调研不深。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凡是深入生活的报道不可能是生硬僵化的。尤其是随着现代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运行越来越复杂,一条新闻往往牵扯多个相关方,一个问题往往存在复杂的原因,如果采访者秉持探本溯源的精神,有着摸清来龙去脉的韧劲,写出来的报道必然生动活泼。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采访者调研并不深入。他们或是观点先行,只是把采访作为寻找支撑观点素材的过程;或是没有穷根究底的追求和精神,采访浮皮潦草,满足于走马观花;或是对复杂的境况缺乏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因此,无论何时,扎实的调研都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媒体职业化、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即便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也是如此。

再次是因为创新精神不够。一些媒体有自己的老话套话、习以为常的标题格式和行文方式,时间一长,就成了八股一样的存在。比如制作标题,经验介绍习惯用“……的启示”,负面现象习惯用“警惕……”;再比如,行文习惯于“三段论”:首段陈述现象,中段剖析原因,末段提出建议。这些手法,本无可厚非,用得恰当也是很好的,但无论什么想法,一旦成了摆脱不掉的套路,就难免让人厌倦。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生存面临严峻挑战,与时俱进创新报道语言刻不容缓。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要转变思想,实现两个转变。

其一,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媒体从业人员要增强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增强判断能力,敏于发现问题、寻找独特的报道切入点。同时,要扎实调研,用双脚和汗水写出带着露珠的报道。

其二,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时代在变化,读者的需求也在变化,要根据这些变化不断推陈出新,改变叙述方式和报道语言等。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报道要主动对接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用新媒体元素改造传统叙述方式,要主动与新媒体报道形式实现对接,与新媒体终端加强融合。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报道语言必须有所变化,但目前一些媒体在这方面有些偏差,他们把挪用网言网语作为报道语言创新的方式方法。有些网言网语确实鲜活生动,体现了语言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发展,不过网言网语可谓泥沙俱下,参差不齐,网言网语中的粗鄙化现象也很严重,虽然语言有自我净化的功能,但在社会转型期,人们难免存在浮躁情绪,一些粗鄙化语言成为宣泄情绪的出口,造成其在一段时间内的流行,让社会文化染上了一些粗鄙化色彩。

对此,媒体不能推波助澜,更不能对这样的“创新”语言照单全收。对网言网语,媒体要有定力和判断力,既要吸纳其创新元素,也不能轻佻追捧,对创新报道语言要有想法、有定力。

(作者单位:半月谈杂志社)




上一篇让城市充满书香

下一篇如何用评论抢占舆论高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