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华飞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新闻随笔】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立项公示显示,20多年前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将搬上大银幕。据说,情节围绕的是贾家大家长傅明老人去世之后,家族内部的遗产纠纷。
如今影视剧行业,翻拍成风。《我爱我家》后来也拍过续集,叫《圆圆的故事》,依然是贾圆圆的扮演者关凌主演,讲的是她长大了,工作后重回社区,处理邻里间的鸡毛蒜皮一连串小事,还有以姐妹篇相称的《我们这一家》,还是英达执导,讲述天津一家人的成长故事,但是都反响平平。
旧作新编,越来越靠情怀,有个比较流行的网络词语叫作“回忆杀”。只不过,新瓶装旧酒也要考虑保质期的问题,“情怀牌”打得多了,受众不免也警惕起来。
《我爱我家》为什么突然再度走红,成了视频网站热点,并为社交网站提供海量表情包,这个命题,不少人研究过。《我爱我家》里的一家子,没有刻意标榜温馨幸福,它甚至并没有多么大的野心,靠的是剧情推进,逐一呈现家人的沟通,邻里的相处,润物细无声。在拍摄花絮中,坐在台下的王朔、陈凯歌、冯小刚,都笑得前仰后合,那种会心一笑,在喜剧行当里,属于很高的境界,要成就这个境界,天时、地利、人和恐怕都不可或缺。
那么改编能否再现这种艺术高度呢?且不论当年的原班人马再聚首的难度多大,单是“遗产纠纷”这个主题,就让人大跌眼镜。事实上,这户杨柳北里202号的平凡家庭,之所以无可取代,是因为他是中国万千家庭的缩影,要是生动活泼的剧情被“遗产纠纷”替代,媚俗地贴上当下流行的家产议题,尽管看起来更加符合当下影视剧对快节奏强冲突的普遍要求,但最终不免落个鸡飞狗跳。
另一方面,电影又与电视剧不同。哪怕在全球拥有巨大观众基础的经典美剧《成长的烦恼》,搬上大银幕之后也照样反响平平。围绕日常生活的戏剧冲突,以短短一两个小时呈现,自然有操之过急之嫌,何况,《我爱我家》之所以经典,在于其每一个细节的可推敲性,墙上挂着的呼啦圈,早点盘子里的油条,茶几下的游戏机,每一个物件都有其来源,每一句台词都有讲究。而这些物件和台词的细节,之所以有“嚼劲”,之所以组合在一起就生发出了情怀,是因为它们深深地植根于曾经的时代。在当下,“土壤”“气候”都变了,如果再延续那份情怀,又有什么价值呢?
此前,金庸经典作品《射雕英雄传》也被无数次翻拍,最近又听闻,国产剧经典《康熙王朝》要被首次翻拍,取名《康熙大帝》。不知道这些改编动机,到底是炒作已有IP(即知识产权),还是多少也有人们对过往时代的不舍。翻拍就翻拍吧!但还是想说,当一种艺术形式只能消费经典、吃老本的时候,它的生命力就已经亮起了黄灯。
上一篇: 别让假影评忽悠观众
下一篇: 读书要先有个目的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