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玉雷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只有用更加谨慎的把关态度、更加规范的筛选机制,才能让知识流动转化成力量的源泉,而不会沦落成钓取金钱的鱼钩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我们会转头去网上检索,在权威的释义中理解。但如果有人告诉你,你所信任的网络百科词条,可以任由某个陌生人随意编辑,真假莫辨甚至无中生有,不由得让人陷入怀疑僵局。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号称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遭到曝光。只需付费即可杜撰发布不实词条,这一知识共享平台竟成为虚假信息的放大器。尽管稽查大队雷霆出击、涉事企业紧急声明,但业已造成的信任危机,正顺着互联网密集的毛细血管不断蔓延。

互动百科的境况揭开了互联网知识分享业态的冰山一角。在知识问答社区知乎上,“抠脚大叔”化身“知乎女神”,诈骗网友得逞;“最有故事的男人”分饰244个角色,活跃数年才遭封停……有网友打趣,一些网上知识分享平台越来越泥沙俱下,在“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同时,也在分享着以假乱真的故事。显然,共享知识的网络业态正遭遇着几近相同的困境:无孔不入的广告植入,让这些平台越来越像路边的电线杆;日益沉重的盈利压力,使得收费发布成为不可言说的潜规则;内容生产的随意化,更是让知识分享、传播、使用链条上的很多人大失所望。一方面,我们依然相信创新的共享模式让人们醉心于知识的汪洋;但另一方面,利益架构起来的知识岛屿往往会误导人们求知的航向。

前不久,《2016年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图》发布,指出“在中国,社交媒体持续主导消费者的时间、注意力,及对于产品和服务的信任度”。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在互联网风口飞起来的分享平台,集纳了论坛、社交、网站等多种功能,已经具备了媒体属性。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生活中一个女孩关注了一款化妆品,通常会带着兴趣在搜索引擎或者电商平台查询一下,社群内的网友评价会成为左右她购买的重要参考;反过来说,当她在网上写下自己的消费体验,又会成为下一个消费者的参考信息源。一来一往,传播力可见一斑。与传统媒体的行业规范相比,这种跨界平台尚存相当的灰色地带,一旦缺乏有效监管,就可能沦为刷好评、集赞、营销充斥的“故事会”。

“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在众筹时代与共享时代并驾齐驱的浪潮中,平台的开放性与知识的真实性从来不是背道而行,更不容许贪婪的欲望在其中主导知识的传播。只有用更加谨慎的把关态度、更加规范的筛选机制,才能让知识流动转化成力量的源泉,而不会沦落成钓取金钱的鱼钩。进一步说,分享知识、共享信息,其实正是网络空间公共性的反映。知识的原野没有边界,但生长其中的作物却需要甄别。每个人不管是主动分享,还是被动接收,遵守规则、承担责任,用客观理性的观念培植知识的植株,做一名慧眼识珠的花匠、恪尽职守的护花使者,知识的花朵才会灿然盛开、传递芬芳。

无论信息手段如何日新月异,行业形态如何推陈出新,真知始终是标识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理性气质的媒介。让理性求真成为引领知识分享的航标,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岛间把握方向,在求知的海洋中行稳致远。




上一篇觉知文化深处的心跳

下一篇一哄而上“炒冷饭”能最大化公版书效应吗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