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评论部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历史变化如此深刻,社会进步如此巨大,精神世界如此活跃,正是文化建设无尽的矿藏、不竭的动力
春节期间,全国上千个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的景象或将成为历史,而共坐守岁观春晚、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已成为新春新风景甚至新传统。无需拉开太长的历史视野,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
所谓传统,既有传承,也有创制,恰如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唐诗宋词,传统的河流行经不同的时空,往往会形成一脉相承却又独具特色的经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千年生生不息,传统文化可谓“别具一格”;而面向未来,更需要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土层中“别开生面”。为明天沉淀下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华,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文艺工作时曾指出,“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这也未尝不是对整个文化发展的期许。时代脚步匆匆,“资源”“成本”“收益”“价位”成为砝码,既带来市场标价的激励,也带来趋利若鹜的忧思。一个例子是,阅读量成为不少新媒体的“唯一标准”,于是内容则胡编乱造以夺眼球、标题则“触目惊心”以博点击,更有故作惊人之语而不顾“三观”、不忌“三俗”者。不管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还是粗暴的“功利主义”,浮躁的背后,都是对传统的轻慢、对文化的辜负,这影响到人们的精神底色,也影响到时代的文化样貌。
这两天,《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惊艳大众,不仅是因为2000多首诗词的记忆量,更是因为她身上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有网友评价,她满足了人们对“古典才女”的所有想象。公众对这样一种古典气质的激赏,也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那种沉静、厚重的向往。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两对关系,就是“道与器”“静与动”的关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者指向的都是撇掉浮面的泡沫、守住精神的根基、看到现象的本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让多少人沉下来,培厚了心性修养;“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又让多少人静下来,涵养了文化品性。这样的“文化根性”,正可化解浮躁,塑造我们时代的文化气质。
今天的文化建设,需要多一些“历史耐心”。让今天的文化成为明天的传统,这是必须的胸襟和气度。面对市场经济大潮,面对网络世界的洪流,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如果没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文化定力,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化追求,怎么能沉淀出新的经典,让后人如我们今天吟咏唐宋名篇一样,沉醉于我们的创造?如果不能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又如何打开我们的精神世界,涵养出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魂有定所、行有依归的核心价值?丢掉了深刻的思考、放弃了社会的责任、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即便收获盆满钵满,也终究是一阵风就能吹走。
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文化与时代的“对位”。正在进行的春运,近30亿人次的世界最大规模短期人口迁徙,换个角度看,也是安土重迁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写照。而当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有了“网民”这个新身份,网络世界、数字时代又会为文化景观和心灵图景涂抹怎样的色彩?当代中国,历史变化如此深刻,社会进步如此巨大,精神世界如此活跃,正是文化建设无尽的矿藏、不竭的动力。“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自我作古”的勇气,“但开风气”的眼界,都是为了在传承不绝的文化谱系中,定位这个时代的所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轴心时代”。上个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法国巴黎大学都提出“新轴心时代”概念,认为在21世纪,世界文化可能会有一个大的转变。贞下起元,利有攸往。今日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体系的崛起;中华民族之复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复兴。而这,正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自信所在。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上一篇: 在诗意里追寻“文化原乡”
下一篇: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