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合意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人生之初,如白纸一张,最先给其以烙印的,是家庭。一个人的“风格”,相当程度上源于家风;什么样的家风,关系到化育出什么样的人。

国人注重风化,而家风实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如果将人比作一台电脑,家风就是初装的操作系统。电脑的系统可以升级,不满意的话还可以卸载甚至重装,而人的“系统”即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再改变起来可不那么容易,“卸载”与“重装”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成就一个“好人”,好的家风至为重要。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传统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家风,笔者不由想到文风,并感觉文风与家风真的关系特别密切。一个家庭,其成员读不读书、读什么书,藏不藏书、藏什么书,自然体现着家风,也透露着家庭“文风”。文风,也是无形的家教。就算目不识丁的人,也脱不开“圣贤书”的影响。

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一直是传统中国众多家庭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是备受推崇的家风。诗,自应抒写美好之志、真挚之情;书,自当利于家国、益于身心。读书、藏书与安身立命相关,其中“文风”也就含糊不得。古人讲“文章千古事”,说明“立言”重要,也提示“立意”是根本——不合乎社会公认价值观的“言”难以立住。不论诗文或其他作品,让人开卷有益,有助于人们爱国爱家、有仁有义、立诚立信、向真向善,等等,才能立得住,传得久。所以,“为文作赋”“说书唱戏”之人,让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情怀、什么样的人物与故事展现于社会、进入到家庭,值得三思。关乎以文化人,自然不可小觑。

以今而论,作用于家庭“文风”的因素,已远非昔日可比。除了各种纸质出版物与广播电视等,网络文化已然“无孔也入”。家庭要养成良好家风,营造、保持良好“文风”,需要慧眼,需要定力,需要恒心,也需要技术支持。而从“供给侧”看,让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覆盖家庭、浸润人心,是不容忽视的课题。比如,有的创作者将大量作品推向社会,却坦言不想、不敢也不好意思让家人特别是子女看到甚至知道。这样的作品,会给家庭带去什么样的文风,进而影响家风,可想而知。从一个角度说,文风好,家风才好;家风好,家庭才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同志日前在会见全国第一届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向社会发出号召,引起强烈反响。

这也引发我们关于文风的思考。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文代会、作代会和两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文化工作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载体、文艺形式,在以优秀文风助推良好家风、给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方面,大有可为。




上一篇“宏大叙事”还要不要?

下一篇阅读经典,应注重版本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