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晓敏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很多语文教师更强调孩童阅读文学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儿童时期是以表象为中心的智能活动旺盛的时期。儿童缺乏成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的心理表象却比成年人更为鲜明生动,因此,若有机会阅读文学作品,儿童的头脑中非常容易形成鲜明、真切的画面,并激发强烈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儿童时期最适合阅读文学书籍。

冰心7岁时开始读《三国演义》。她说:“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接着又读《聊斋》时,她感觉“每一段故事,多的几千字,少的只有几百字。其中的人物,是人、是鬼、是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都从字上站起来了!看得我有时欢笑,有时流泪,母亲说我看书看得疯了”。

钱钟书小时候酷爱小说。据他的夫人杨绛说,当时“家里的小说只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正经小说。钟书在家里已经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这类小说,把‘獃子’读如‘岂子’,也不知道《西游记》里的‘獃子’就是猪八戒。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之类不登大雅的,家里不藏。钟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回家后便手舞足蹈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的小说”。

这告诉我们,不要低估儿童的阅读能力。孩提时代,只要认识一两千个汉字,完全能够读《三国演义》这样有故事、有趣味的文学作品,而且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读书习惯的养成,或许有一个“关键期”或“敏感期”。10岁左右的孩子读文学书籍,很容易进入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受到感染。此时开始阅读文学书籍,最能够激发少年儿童的读书兴趣,让他们形成阅读习惯。同样重要的一点是,少年儿童是特别有好奇心的,而读书能够触动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这对人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人认为,《三国演义》这样的书孩子读不懂。可是教育的实际告诉我们,到了高中及大学,学生读得更少了。功课紧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大学生有了对许多事情的功利性考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已经弱化。一方面,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一些实际的了解,因此不愿意通过想象的方式了解世界。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不能在读小说上“浪费时间”。如果从大学教育回看人的成长历程,这些重要且基础的文学阅读,还是应该放在既有闲暇时间又有想象空间的少年时代完成。换句话说,要保持终身对文学的热爱,也需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才行。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




上一篇把延续传统村落文化生命放首位

下一篇文化唯有立法 方能长远发展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