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广西凌云县陇雅村民俗博物馆
触摸陇堆屯精神

本报记者 庞革平 谢建伟

  初夏的广西凌云县陇雅村,大石山满目翠绿。在陇雅村陇堆屯中央众多小洋楼中间,有一座很显眼的老房子,那是富裕起来的陇雅村村民们自发建起来的广西首个高山汉族民俗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很土,但是洋溢着高山汉族建筑的原汁原味。正门前有一个“吞口”,中间是“古辘钱”,堂屋保存着完整的“香火”神龛,房屋周围地板运用陇堆原生石板铺就。

  “这是我们家上个世纪40年代建的房子,没想到现在成了村里的博物馆!”陇堆屯一吴姓村民说,整个房子采用高山汉族传统的“三间两厦”形式,既有高山汉族常见的木板装修,又有凌云农村的砖木合体,屋顶上盖着瓦,屋脊用瓦片砌成龙形。

  陇堆民俗博物馆于2008年1月18日正式开馆,拥有9个展室,陈列面积近100平方米,陈列有200多件凌云农村高山汉族人在不同时代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系统地反映了自陇堆有人居住以来陇堆寨的历史脉络。凌云高山汉族丰富多彩的民俗,可在这里一览无余。

  博物馆馆长、陇雅村党支部书记吴天来说,曾经的陇雅村缺水没电不通路,巴掌大小的耕地夹在石头缝里,简陋的茅草房搭在石头堆上,要步行10公里山路去挑水吃……

  生活日渐富裕的村民们将过去的贫困与落后锁进今天的历史博物馆,将曾经用过的生活、生产用具集中起来,自发建起了这座民俗博物馆。在博物馆里的显眼位置,摆放着陇堆精神:“为了生存,永不放弃”。

  吴天来说,收藏在陇雅民俗博物馆里的那些“土宝贝”虽然不是件件都非常贵重,但是每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蕴含着无法比拟的价值。

  “这个展品,是用石头打磨的制作辣椒粉的工具,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得到了。”吴天来清楚地记得,这是一位76岁高龄的老人爬着山路从一公里以外的地方背到博物馆来的。那位老人说,“你们拿去收起来,流传后世,让年轻人知道我们前辈是怎么过来的。”

  “这个农民自己建起来的屯级民俗博物馆,或许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小、级别最低和最土的博物馆,却凝聚了一个村庄几代人在艰苦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的拼搏精神和智慧,也是桂西北高山汉族风俗的大观园。”陇堆民俗博物馆的策划人、凌云县学者向志文说。


陕西咸阳萧何庙村红色记忆博物馆
唤醒“红色”情怀

本报记者  杨彦

  驱车从咸阳市区出发,沿312国道向北行进,不过20分钟,就可到达秦都区双照街办萧何庙村。一入村口,一幢与洛川会议旧址外观极其相似的建筑映入眼帘。门楼中部位置,镶嵌着7个红色大字——“红色记忆博物馆”。

  馆内分为前后两院。从前院通往后院的门楣上题写着“为人民服务”5个红底金色大字,通道左侧挂着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右侧是雷锋事迹、白求恩事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等图片。后院,窑洞样式的展厅外,由贺敬之亲笔题写的“红色窑洞”极其醒目。

  进到展厅,墙上挂着的多幅照片、书画、张贴画,展柜中陈列着的多种文献资料、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各式瓷器,炕桌、纺车、苏区钱币等多样实物,生动再现了我党从长征时期到延安时期,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陕甘宁边区印制的扫盲课本,这是中国5000年来劳动人民第一次接受文化学习的课本。这些课本是榆林市米脂县李文经先生捐赠给博物馆的。”一位个子不高、身材微胖的中年男子向参观者详细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他,就是博物馆的主人——魏德君。

  50岁的老魏,出生在萧何庙村,1998年自主创业。2008年7月1日,由他个人投资近200万元的“红色记忆博物馆”正式开馆,截至目前,已免费接待参观者3万余人次。

  “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可我却认为值!”魏德君说,2002年,老魏为萧何庙村捐资打井。井打好了,但老魏却感受到了部分村民的观念落后与自私心理。我就想,我为啥不能建一个革命历史博物馆,把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说干就干。老魏开始想方设法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物。搜集之路是艰辛的,“2005年的一天,我开车在山里转了8个多小时,最后只收上来一个红军用过的公文包。那年5月,我在延安翻了三道沟,一天只吃了一顿饭,终于收到了1938年由抗战出版社出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以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等一批珍贵文献。”老魏说。

  如今的红色记忆博物馆,共有3个展厅,藏品达1万余件,是咸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我来说,这一切还刚刚起步。但我坚信,年轻的红色记忆博物馆一定会走得更远……”老魏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18日 07:56
【本文责编:思玮】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杨海涛]云南少数民族祭祀歌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下一篇[刘红]论梁祝传说在白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原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