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方玲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优美表现为审美对象与主体感受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关系,一般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人的心理感受上,产生的是平缓、亲切、轻松、随和、舒坦、闲适、恬静、愉快的心旷神怡的心境。《茉莉花》就选择了洁自如雪、纯净如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花朵,“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中国文人雅士历来都盛赞茉莉花的香气,如元代诗人江奎的《茉莉》一诗:“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此诗意味深远,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茉莉花以其迷人的幽香、玲珑的花朵而获得人们的青睐。“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作者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传达给人的都是恬静、清心的优美情调。听着《茉莉花》,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这悠扬的歌声心驰神往。茉莉是常绿小灌木,岁岁开花,香气清雅而幽远,符合中华儿女不张扬、朴实无华又进取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操守。《茉莉花》是洁白、简单、质朴、纯洁而美好的,人类对这种纯洁而美好的音乐意境情有独钟。它那浸润着清幽的华夏情味的旋律将香飘世界各地。 
 
三、重章迭句:一唱三叹华夏音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提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特别钟情于诗歌。自先秦时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人们读诗、吟诗、作诗、用诗,达到了“不学诗,无以言”的程度。即便是目不识丁的田夫野老、引车卖浆者之流,兴奋之时,也会吟出几句,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民歌、山歌之类的民间歌谣,也就是最接近口语的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有天然的联系,因为最早的诗歌,是歌词合乐演唱的。《诗经》大部分是民间的歌谣,是可歌的,并以歌声进行传播。《诗经》中的“风”共160篇,是各诸侯国的民歌,也是《诗经》的精华。《诗经》在章法上具有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特点。事实上,重复与变化是艺术表现的两种因素。 
何仿最初收集到的曲子《鲜花调》,本来分别吟唱了三种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但是艺术形象不够集中。后来经过对原曲原词的修改、创作,把歌词集中在茉莉花一种典型形象上,“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一唱三叹,反复回旋,表达了少女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花惜花的美好形象和心理。曲子未做很大改动,只是加了引子,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子,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结束。这样《茉莉花》在北京由前线歌舞团一曲唱红,当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唱片。从此,这首江苏扬州民歌以《茉莉花》之名传遍世界乐坛。 
从某种角度说,《诗经》就是2000多年前众多何仿的作品,它也是众多《茉莉花》的总集。 
   
四、适度中和:深厚含蓄华夏情 
   
中国美学较少倡导大喜大悲的情感波澜,不主张情思过分激烈而明朗的外露,要求含蓄、适度、克制、应矩、中和,这种美学理想正适合优美形式的生长与发展。仅以中国诗歌为例,对这种优美情调的热恋比比皆是:《诗经》中《关雎》便是风诗的第一首。千百年来,它感动人们的主要是情。青年人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也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 
大凡文学名著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爱情故事,民歌也是如此。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中“三哥哥”和“四妹子”欲说又害羞,欲看又不敢的心理活动;四川康定民歌《跑马溜溜的山》中,“李家大姐”、“张家大哥”互相爱慕的情节等,都包含着浓郁的情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毛巧晖]民俗学与晋学

下一篇[刘学智 李路兵]七夕文化源流考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