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举文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四、问题的反思

  目前文化研究中所讨论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问题与本文所提到的生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有着相关的部分。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生命力的讨论是针对与现代西方文明相处中所产生的困惑而提出的一个命题,即中华民族传统能否适应现代全球化文明的互动冲击。而本文的前提是认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即不把这个命题作为问题,而作为结论。这里,传统所指的是具体的行为(如信仰行为、仪式或工艺)和叙事(如各种口头或书面体裁)。

  在认识和分析传统的传承进程中,应该承认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的变化,都是传统传承中的必然现象。传统的传承可能是旧瓶装新酒,也可能是新瓶装旧酒,但不会是新瓶中的新酒[9]。在研究传统的人眼里,是否有新瓶与新酒?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即使那些时尚或潮流也都不是全新的“发明”(invention)。

  在借用“传统的发明”这一概念时,需要澄清,即使是在《传统的发明》[10]所批判的那种将并非远古的做法当做悠久传统的做法也不是完全凭空“发明”出来的。这里的“发明”不是那种科学意义上的发明。而且,这种“发明”的传统被民众所接受本身也说明了该传统的发明是有有效性的,同时也可能是其内在生命力的新的表现形式。如果许多如此发明的传统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就被摈弃了,便说明这个发明的传统是基于现实实用性,而不是扎根于其文化核心。

  同样,传统的复兴则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曾存在的传统形式,而是因为其内在生命力使其需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再强调或巩固该文化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所复兴的传统多是在承续了该传统的生命力的同时,以对实践者最有现实意义的新的有效形式加以宣传和传播。

  因此,在分析传统的传承问题上,不论所面对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发明还是复兴,是真传统还是“伪民俗”,关键是看其文化元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其有效性与生命力是什么。同时,需要将此变化置于被地方化了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分清民族传统与地方传统的关系。这样微观的分析方法也许比宏观的论证更有益,更有助于理解文化聚合(integration)和文化融合(syncretism)的意义与进程。

  参考文献

  [1] Taylor A. The Predestined Wife (Mt. 930*) [J]. Fabula, 1959, 2: 45-82.
  [2] 董明, 张其卓. 满族三老人故事集[M].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4: 558-559.
  [3] 徐奎生. 徐奎生采录故事集[M]. 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9: 17-19.
  [4]张举文:传统传承中的有效性与生命力 17[4] 江帆. 谭振山故事精选[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7: 160-163.
  [5] 张举文. 美国华裔散居民民俗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 文化遗产, 2009, (3): 101-110.
  [6] Brunvand J. The Study of American Folklore: An Introduction [M]. 2nd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1978: 1.
  [7] Toelken B. The Dynamics of Folklore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79: 32.
  [8] Glassie H. The Spirit of Folk Art [M]. New York: Abrams, 1989: 31.
  [9] Ting N T. A Type Index of Chinese Folktales: In the Oral Tradition and Major Words of Non-Religious ClassicalLiterature [C] // FF Communications: No 223. 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1978: 10.
  [10] Botkin B. A Treasury of American Folklore [M].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1944: 21-22.
  [11] Hobsbawn E J, Ranger T.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14.

 

  Validity and Vitality in the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

  ZHANG Juwen

  (Center for Asia Studies, Willamette University, Salem, USA 97301)

  Abstract:

  Whether it is an action in a ritual or a motif in a narrative, no element could be formed andtransformed without the geographic, economic,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ontextual influences. In suchprocesses, new rites and motifs constantly revise or replace the existent elements so as to adapt to the newsocial milieu. Based on analysis of recent fieldwork on rituals and narratives, the concepts of validity andvitality in the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 have been briefly discussed so as to make deep reflection anddiscussion on reasons of traditions’ surviving and developing or perishing after various affections.

  Key words: Ritual; Encoffinning; Tale-type; Yuelao (Match-maker); Validity of Tradition; Vitality ofTradition

  (编辑:赵肖为)

  收稿日期:2009-06-23

  作者简介:张举文(1963- ),男,山东莱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仪式、散居民民俗、民俗与认同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黄涛的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尹虎彬]“眼光向下”才能认识传统

下一篇[赵旭东]乡村文化的釜底抽薪:高密印象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