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天胜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再一方面,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有时会对民间文化造成不自觉的伤害。云南省文联的孙敏曾举过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次,数百游人来到云南中部的一个彝族村寨,参与他们传统的狂欢节。彝族男人们扮成原始荒蛮的样子,迎请火神,为全寨驱除污秽。他们对火神的态度是虔诚的,对远来的游客也十分热情,认为不过是让客人与他们一道体验与神灵的交流,可游客们并没有对火神的这份虔敬,他们似乎只是冲着那赤裸的、用树叶、笋壳和野果装饰的身体而来。好客的当地人按传统的规矩,让几百客人在自己世世代代钻木取火的大树下大嚼了一顿,热闹过后,客人们满意地走了,可却给村民们留下了难解的困惑:他们把与神灵间仅存的隐秘公之于众,却未能保持住传统的尊严。这对他们淳朴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显然,由于大量游客的介入,古老的祭祀的目的发生了变化,那些主持祭祀的人成了“表演者”,村民们则成了局外人、旁观者,成了供游客拍照的对象,神圣的宗教仪式变成了廉价的搞笑和逗乐。(孙敏,2002) 这势必造成游客对民间文化内核的错误解读。长此以往,真正的民族文化又到哪里去寻找呢?

2.迎合消费需求,手工艺品艺术价值降低,人文气息淡化

民间工艺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一件典型的工艺品就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缩影,让人从中窥见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观念,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况。因此,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几乎是游客购物中的首选。在大量游客到来之前,手工艺品的生产虽然在传承中也有变异,但那是传承中的自然变异,仍是地域文化或民族艺术的地道的表现形式。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批又一批游客的涌入,情况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大量假冒伪劣的工艺品充斥街头。一方面,旅游者远道而来,一般对此难辨真假,因为他们对产生这种工艺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游客们又大多希望买到既廉价又有异族情调的工艺品。而作为手工艺品的生产者,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销售出去,就千方百计去迎合、满足游客的这一心理需求,不惜改变传统工艺的风格和形式,改变制作技术、使用材料和应有的质量,同时将一些与传统不协调的东西植入其中,这就改变了原有内含的某些宗教和礼仪的意义。林越英指出,到云南的游客,多喜欢购买东巴艺术家和纳西族艺术家制作的当代东巴书画作品,因为东巴文化有“世界上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和“人类文化史观”的美誉。可旅游市场随之就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的作品,游客不知真假地买回了家,无疑损害了东巴文化的声誉。(林越英,1999:78-79)

再以贵州的傩舞面具为例。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黔东傩戏,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巫,是一种驱鬼逐疫、祀神娱神的仪式。傩戏要戴傩面,这种面具集神、鬼、人于一体,加以夸张、变形,突出气质、性格,在雕刻、绘制中构思诡谲异常,刀法刚劲粗犷,形态生动传神,显示出原始神秘的宗教感染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现在的傩面已今不如昔。为什么呢?因为在以前,傩舞面具的雕刻家是傩舞的信仰中人,他自知这些东西要用来祭神,与神灵相沟通,个人也是仪式的参与者,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十分虔诚。制作前先要净手、焚香,让神赋予自己力量,带有一种敬畏恐惧的心态。傩具的使用者、购买者也都怀着一种对制作者的信任,认为用他制作的傩具,会更好地与神灵沟通。他们这种对制作者的期待,更感染了制作者,使他时刻都怀着神圣的感情,战战兢兢地去做,其作品即使出售也是作为傩具使用,也是祭神的一部分,他不敢欺神。所以作品能呈现出神秘、荒诞和恐惧的艺术境界。现在的情况却不同了,在已经能大批接待旅游者的铜仁、德江等地,为了迎合旅游者追求神奇、时尚的现代审美心理(他们不是用来祭神,而是准备回去挂在墙上欣赏,或者作为独特的礼品送人),他在制作时想到的很可能就是卖一个好的价钱。这样一来,他对神的畏惧荡然无存,当初那种神秘、荒诞和令人恐惧的感染力便不复存在。艺术本是人类感觉的自然流露,刻意追求都不行,何况连刻意追求的心境都没有了呢。

3.物质民俗被同化,文化的多样性逐渐丧失

少数民族服饰是吸引游客的一类重要旅游资源,那异彩纷呈的不同民族的服饰,记载着各民族文化演进的历史,是他们物质民俗的一项主要内容。在旅游业开发的初期,原始的文化生态还没有遭到破坏,游客尚能欣赏到地道的民族传统服饰,可随着一批又一批游人的相继进入,在外来游人时髦服饰的影响下,再加之现代文明多渠道的冲击,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最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已不再愿意穿着自己本民族的服饰,传统的民族服饰正逐渐被各式各样的牛仔服、健美裤、夹克衫、西装和高跟鞋取代。有些在旅游点工作的男女青年,只是把本民族服饰当工作服一样对待,只在上班时穿着,下班后马上换上了汉族的时髦服饰。

作为同是物质民俗的民居也有同样的命运。本来,由于民族传统和生存环境的差异,各民族的居住习俗千差万别,壮族的干栏、傣家的竹楼、羌族的碉房、蒙古族的帐篷,是少数民族地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是区域文化差异的一种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由于旅游开发的影响,旅游引致的外来文化观念的交流与融合,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正逐渐消失,被内地汉式砖木结构的平房或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所取代。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冯敏]论中国木版年画濒危的原因与保护对策

下一篇史长义:民间文艺传统与当代文学创作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