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达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内地汉人结婚也喝酒,但是,喝酒不会这样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笔者1990年在陕西省商洛地区洛南县“基层锻炼”8个月期间,曾参加过两对当地人的婚礼。陕西人的婚礼也有很多酒,但是喝酒最多的人往往不是外人,而是新郎和新娘。结婚那天,新郎和新娘是中心,大家认为应该喝醉的是新郎和新娘,于是大家想尽一切办法罚新郎新娘喝酒。闹洞房的时候,把新郎新娘裹在被子里面,外面用绳子捆结实,然后把他们丢在新房里,闹洞房的人才离去。在那种场合下,新郎新娘以外喝酒的人是自己随意喝的,是一种自愿行为,不是义务行为。彝族接亲人也会“承受”许多酒,但是彝族接亲人是平均承受的,也就是说在座的接亲人都会被敬上相同的份量,没有一个专门指定的“承受酒”的人。彝族婚礼上,新娘家的人和接亲人之间都可以互相敬酒和劝酒,一般情况下,能说会道的人会取胜。还可以通过对歌、辩论等形式来决定谁喝酒。所以,彝族的婚礼,新郎方希望请到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去帮忙,而不是只能喝酒的人。新娘方也希望请到能唱能辩的人来帮忙接待接亲人。接亲方和新娘方在喝酒这个方面主要看的是对方的辩论“实力”,而不是喝酒义务。而尔苏接亲人的喝酒行为是义务行为,而非自愿行为。这是尔苏人和汉人、彝人明显有差异的地方,反映了尔苏人酒文化方面独特的地方。
承受烟
尔苏人接亲的人之中,必须有一个人的生辰八字要和新娘相吻合。根据这一条的考虑,新郎家请来接亲的人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三岁。他的辈份是新郎的叔叔,生辰八字与新娘的相符,所以请他前来接亲。由于他年龄小,不能喝酒,也不能让他去“承受”酒和烟,所以,另外两个人的“任务”就显得重多了。实际上那个十三岁的小孩只是来凑够人数,分配的任务名义上他的任务是背新娘,但是第二天真正背新娘的时候,他也背不了新娘,还是让其它人来背。我参加的这个婚礼,最轻松的是这位少年,另外那位“承受烟”的也算是轻松过了关。我在参加这个婚礼之前,就听人介绍过“承受烟”的难度一点都不亚于“承受酒”的人。所谓“承受烟”,是要“抽”新娘家的女性伙伴们特意给他准备的烟。这种烟的制作方式就看人们的想象力如何了。最一般的制作方法是用一张纸把烟裹成比大拇指还要粗的烟卷。烟卷里面的“烟丝”可就看新娘的这些女伙伴的技术了。她们往往在兰花烟①里面和上辣椒面、花椒面等。不管里面放了什么,这位“承受烟”人就得跟那位“承受酒”的人一样,不能推辞,一定要把“烟”抽完。大家可以想象这种烟的味道,可以想见“承受烟”人的痛苦状。抽这支烟的人往往会泪水和鼻涕一起往外流,狼狈不堪。
但是,我的房东曾告诉我一个技巧。他说他年轻的时候经常被请去接亲。接亲的时候最难过的关是抽烟那关。后来他“发明”了一种抽法:在抽烟的时候,不是采取“吸”的方法而是采取“吹”的方式。也就是说避免往自己的肺里吸进那些呛人的烟子。但是如果不出气,烟不肯燃烧,不能完成吸完的任务。在这个时候采取“吹”的方法也能把烟点完,而且“吹”烟冒出来的烟,受害的不是承受烟的人自己,而是周围那些一心想为难他的姑娘们。我的房东说他的这招技术百试百灵,往往会把新娘的伙伴们呛得泪流满面、咳嗽不止。笔者在越西参加的这个婚礼,没有举行“承受烟”仪式。新娘的父亲解释说:承受烟仪式太野蛮了,弄得大家泪流满面的,在喜庆的日子不好看。所以他们这里已经很久不举行“承受烟”仪式了。他只是说他小的时候还在搞那种仪式。新娘的父亲当时(2002年12月)38岁,但他已经给两个孩子办了婚礼。在两年前为大儿子娶了媳妇,今年又嫁女儿。这是因为尔苏人有早婚早育的习俗。按照尔苏的习苏,应该在十七岁以上的单数年龄结婚,也即十七岁、十九岁、二十一岁、二十三岁等,在尔苏村庄里,多数情况下都是十七岁就结了婚。这位新娘的父亲当年在十七岁的时候结婚,十九岁就当了爸爸,三十六岁的时候给自己十七岁的儿子娶了媳妇,三十八岁的时候打发②自己十七岁的闺女。
承受烟的习俗周围的彝人、汉人也是所没有的,这是尔苏人特有的已经游戏化了的饮食文化内容。
“酒战”
送亲队伍到达新郎的村子的时候,村外坡上坡下已经站满了人。从远处就可以看到这些人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大家在鞭炮声中热热闹闹地进了村。进村的时候,背新娘的人走在最前面,送亲队伍跟在后面,队伍里面不断加入前来看热闹的人,不一会儿村屋之间狭窄的道路上都挤满了人。新郎家门口院子里也已经挤了很多人。背新娘的人把新娘背到新郎家门口的大树下坐定,新娘的头上依然盖着披毡。主人家的小伙子们走出来给客人敬酒。在这个时候,敬酒代表着一种游戏成份在里面。双方喝酒的时候,必须是拼酒,主人家喝多少,客人就要喝多少,或者说客人要求主人喝多少,主人就得喝多少。在婚礼场合,送亲队伍是有绝对“特权”的。他们的要求主人家(新郎家)会尽力满足。在很多情况下,送亲人会刁难新郎家,而新郎家人是绝对不能表现出生气的模样的。
背新娘的人最后任务是把新娘背进新房。虽说是新房,其实不是小两口的“新房”,并不像汉人那样,尔苏人在结婚那天是不同房的。新娘参加完婚礼仪式后,第二天就要返回娘家。所以,这里所说的新房,其实是新郎父母的家。新娘被背进去后,也不能进公婆的房间,只能坐在堂屋最靠墙角的地方。按照尔苏房屋的结构,进入大门面对的是火塘,火塘有三个石头竖起来用以支撑锅,俗称锅庄。锅庄是堂屋的中心,人们围着锅庄坐,一是为了向火取暖,另外的一个作用是以此来排定座位。主人家和贵宾坐在上首,即面对大门的位子,上首位置的右边是妇女和家人坐的,左手边是一般客人坐的。面对上首座位的是下首位子,是孩子或家中帮忙的人的位置。平时很严格,只要有长辈在,晚辈是不能贸然去坐上首位子的。上首位子其实是很难承受的位子,坐在那里会被烟得泪流满面。因为上首位置向着大门,风从大门吹进来的时候,就会把烟子吹向上首的人。在这种表示长幼尊卑的等级象征系统里,新娘不能坐到锅庄边上去。为此我曾问过几个人,他们对新娘的坐法的安排,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新媳妇地位尚未巩固,在公婆家不能和大家平起平坐,所以要让她坐在墙角。另一种解释是,新娘害羞,不好意思坐在靠近火塘的地方,所以选择坐在最外面的位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3/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张海洋]不断漂移的汉族

下一篇[巫达]论大都市人的族群意识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