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代迅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推动中国文化主动积极融入世界主义话语建构

  “和而不同”较富学理性,但也不宜作简单化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展开。因为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和”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和”中既有不同,也有相同。只有“同”即相通相近之处,才能构成“和”的平台和基础,如果彼此完全不同处处龃龉,截然相反,做到“和”也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从更深的层次讲,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承认客观知识体系的普遍有效性,意味着在跨文化研究中,通过来自不同民族文化知识体系的逐渐交融与累积,进而达到知识的不断进步。在一个可预见的未来,在多元文化中融合和发展的跨文化研究,不是简单的西方中心或东方中心的文化,也不是中国中心的文化,而是超越了各民族地域性狭隘性的共同的普遍性文化。

  “9·11”事件后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11月在巴黎举行会议。在会议通过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把“文化多样性”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在承认文化差异现实存在的同时,明确指出:“不能把文化多样性视为一种一成不变的遗产……《宣言》的目的还在于防止那些借文化差异之名把这些差异神圣化。”这对于我们仅仅是强调文化差别甚至认为“文化冲突”必然导致“文化战争”、否认文化融通的观点,对于国内流行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潮以及把中国文化等同于已经凝固化了的中国古典文化的观念,应当说是一种警醒。随着人类从远古彼此隔绝的历史发展到现代多元共生的世界史,生机勃勃并具有极大阐释空间的世界主义话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衰退,跨文化研究逐渐兴起并出现了一个“东方转向”,但是东方仅仅是包含了中国而不能等同于中国。在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作为东方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在跨文化研究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主动积极融入世界主义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这对于未来中国文化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8-3 14:06:51
【本文责编:思玮】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十姊妹歌,独特的土家婚礼仪式音乐

下一篇七十五年前的草原敖包祭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