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富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11月27日电(李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文体局透露,在2007年内蒙古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公布的呼图格沁,作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殊形式,最近又出现在内蒙古向国家申报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呼图格沁也称“好德歌沁”,蒙语为“丑角”之意,因其带有喜剧色彩的滑稽表演得名。是产生于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乌兰召村的一种集歌、舞、戏剧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呼图格沁产生于清代嘉庆年间,世代口头相传,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呼图格沁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在萨力巴乡一带蒙汉杂居的村子里演出。演员共6人,由男性扮演,穿特制服装,戴特制面具。乐队及伴唱者有15人左右。演员们表演时先跳吉祥的舞蹈、唱自编的地方歌曲,以滑稽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演吸引观众。呼图格沁是蒙古族民间艺术中集歌舞、戏剧等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视为“蒙古族戏剧的起源”、“弥足珍贵的蒙古族民间艺术瑰宝”。
目前,在学术界,人们对“呼图格沁”表演形式的界定不一。有人认为是“傩戏”,因为演员戴面具;有人认为是“布扎”(蒙语),因为跳鬼活动中的黑、白二老头类似白鬼、黑鬼形象;有人认为是“跳查玛”(蒙语),因为表演中特别具有宗教气氛。汉族人又称其为蒙古秧歌,因为它表演的时间在正月十五期间,表演形式是走街串巷,载歌载舞,与秧歌相仿;有人认为它是滑稽戏剧,因为表演中有滑稽可笑的舞蹈动作,风趣幽默的即兴对答,有萌芽状态蒙古戏的雏形;更多的人认为它是蒙古族民间歌舞,因为表演中既有歌又有舞。正是这么多的“是”与“不是”、“像”与“不像”才形成了“呼图格沁”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从而成为蒙古族民间歌舞戏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和优秀文化遗产。
据了解,近二十年来,敖汉旗文体局和文化馆组织专业人员十下乌兰召,进行抢救整理发掘。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地理环境的改变、后人志趣的取向等诸多原因,“呼图格沁”面临失传。据了解,现在只有李青龙等三位老人会表演“呼图格沁”了。业内人士担心,如果不加以抢救,用不了多久,萨力巴乡土生土长的“呼图格沁”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可能彻底消亡。(完)
信息来源: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文章来源:新浪赤峰 2007-12-1
上一篇: 浙江畲族村民间艺术生存现状调查
下一篇: [列来拉杜]资本化时代的彝族服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