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云庚 中国民俗文化网
资明兴称老祖公是“湖广填四川”来冕宁的,与《资氏宗谱》的记载和资一仕的籍贯履历相符。从清咸丰年编《冕宁县志·食货志》隐约可看到“湖广填四川”的影子:康熙十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康熙五十一年编审人丁,只据康熙四十年丁册定为常额,新增人口谓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乾隆五年,令外省入川民人同土著一体编保入甲。上述内容表明,清初视外省移民入蜀为合法,并在赋税和人丁的编审、入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在这样的优惠政策下,资氏具备由湖南耒阳迁入四川宁远府的社会政治条件。
资明兴称始迁祖资一仕葬在冕宁县沙坝镇,为什么“亡人单”上却明载是“四川省宁远府西昌县礼州虚郎”呢?熟悉冕宁历史的人都知道清代虚郎(今沙坝)“一脚踏三县”,属地管理政出多门,一时属西昌,一时属冕宁,一时属盐源,所以资氏先祖在写“亡人单”时留下一个历史悬念。
也许有人会问:《资氏宗谱》修成于清乾隆三十七年,而资氏至冕宁的始迁祖资一仕却早在乾隆二十六年就已去世,《资氏宗谱》从何而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乾隆年间冕宁资氏从湖南耒阳迁来不久,与湖南族人血食不远,时有走动,所以族谱成书之后要么是冕宁资氏亲自从老家取书,要么是托人从湖南带过来的。
资料印证《资氏宗谱》
从沙坝采访回来,为考证《资氏宗谱》资料的可靠性,记者上网查阅了有关湖南衡南、衡阳、耒阳资氏信息。
百度网在介绍衡南县的沿革中说“清乾隆21年(1756)析衡阳县东南境置清泉县”。这个说法与《资氏宗谱》所载“分衡邑(衡阳)为两县,隶东南者改名清泉”如同榫卯结构,穿斗起来严丝合缝。
湖南氏族源流网关于衡阳、衡南、耒阳资氏有如下表述:“始祖鹏举公,字程万,祖籍河南南阳,元皇庆2年(1313)奉旨镇守广东韶州,后脱簪旋归,途经清泉县瓜垤垅(今属衡南县廖田圩勤丰乡),卜居于此。”这段话与冕宁《资氏宗谱》说法毫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元仁宗嗣祚次年”变成了“元皇庆二年”,“瓜瓞垅”变成了“瓜垤垅”,但说的都是同一年,同一地点,只是表述方式和个别字的写法略有不同。
湖南宗亲网说衡阳、衡南、耒阳资氏的字辈排行是“一中原孔孟,卫国辅朝廷”,与冕宁《资氏宗谱》“一中原孔孟,卫国辅明君”的提法稍有出入,这大概与湖南资氏在清乾隆三十七年至今又修了5次谱有关,而冕宁《资氏宗谱》自清初迁蜀以来再未续修,保存了乾隆刻本的原样。
3月28日,记者打电话给资明兴之子资勇君,告诉他冕宁资氏的“根”可以确认为湖南耒阳,资勇君兴奋地在电话里连声致谢,表达了他要在“合适的时候去湖南老家寻根”的心愿。
【谱牒小知识】
家谱,又名族谱,宗谱,家牒,家乘谱录,统称谱牒,是记载同宗同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典籍。家谱与国史、方志一起构成为支撑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我国家谱最早可追溯至夏商周,殷墟甲骨文就载有姓氏。先秦两汉,家谱为帝王诸侯所独断,专用于述录其世系。魏晋南北朝,家谱成为世族间通婚和做官的依据,从而发展迅速。唐宋以后,民间私家修谱逐渐形成。明清至民国,民间修谱蔚然成风。建国后,修撰家谱一度废止。
据报载,我国历代所修家谱总数约5万余种,有1/3流落海外。目前我国内地收藏家谱最多的机构为上海图书馆,其次为北京国家图书馆。
2009年,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一项浩大文化工程——《中国家谱总目》正式出版,首次将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家谱汇编成目,全书12000万字,共10册,共计收录中国家谱52401种、计608个姓氏,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提供了一份完整的“路线图”。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0-04-13 16:10:37
【本文责编:思玮】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杜洁芳]壮族“坡芽”山歌绘在土布上 81首只为“情”
下一篇: 触摸文明的符号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