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丹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唤醒”妇好的她走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消息,2024年3月14日,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人、殷墟考古发掘“功勋人物”郑振香溘然长逝,享年95岁。握持了一辈子的“洛阳铲”,终于不得已要放下了。
郑振香生于1929年,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在她那届北大考古系毕业生名单里,她是唯一的女生。1959年,她被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考古人,她的一生都与殷墟、与历史上另一名传奇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1976年,郑振香主持发掘河南安阳妇好墓,甲骨卜辞中的神秘王后随之被世人所知,殷商历史神秘的面纱也被掀起一角。这个当年的“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是郑振香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殷墟考古乃至中国考古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场充满惊喜的考古大发现,在一些讲述中,被认为是“偶然”之得。的确,如果没有郑振香当时“坚持挖”的执着和果断,已经在地下沉睡三千年的妇好墓还将继续沉睡。看似偶然的好运和归为性格特质的坚持,实则建立在她自身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敏锐的专业判断上。而如果没有一铲一铲下去的艰辛,一日一日不变的坚持,专业和自信又所来何处呢?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好运,它不过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在泥土下面黑暗的地方,才能发现金刚钻;在深入缜密的思想中,才能发现真理。”这句话不仅写在她的日记本扉页上,更刻在她的心里成为信条。
在“考古热”的当下,考古被认为是浪漫的、炫酷的,这种说法虽不能说是全然不对,但多少也是滤镜透视后的成像。在郑振香们工作的那个年代,考古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冷门、偏门,面对的是异常艰苦的条件和常人难以忍耐的寂寥。尤其是对于一名女性来说,所要跨越的难关会更多,所要做的取舍也更难!但她却平静地说,“我没有觉得吃苦,没有觉得脆弱,也没有害怕”。
整整40年,郑振香“家在北京,人在安阳”,只为守护殷墟。40个春秋,14000多天,扎根田野、坚守一线,栉风沐雨、潜心研究,始终保持一股拼劲和钻劲。她跑遍了殷墟的每一寸土地,“铲磨成勺”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她始终专注梦想,坚定而无惧。择一事,尽一生。她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殷墟,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考古。如果要问为什么,那答案一定不是只为了自己。
对于考古,郑振香满腔热忱,但更多的是信念感。当年在北大的课堂上,考古学界的老前辈在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同时,也将责任与担当的叮咛从一代人传到了另一代人耳边,将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无声倾注进青春的梦想。郑振香的学生回忆说,她从不“欠考古的债”,她把自己发掘过的东西全都整理出来了。在晚年,她仍攥紧要从手缝中溜走的时间,不放弃对未知的探索和追问。生命的烛火总有要熄灭的一天,她要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倾尽自己所有,为中国考古,为代代后学。一如那些点亮她学术人生的前辈,她让人们再一次见证了中国学者的风骨和品格、情怀和追求。
斯人已逝,对她的悼念和讨论仍一直持续。她和那些巨匠、大家一起,作为灯塔和路标,为后来者指明前进的道路,也带给我们持久的心灵感动和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