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晨露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针对有网友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近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在答复中提出,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让他们学会判断,才能真正让阅读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怎样把书读好”,是庄严而宝贵的生命赋予自身的重要使命。这番表态得到了更多网友的点赞。

在“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的留言建议中,一名网友表示,中小学不能给毒小说做推广宣传,而《水浒》之“有毒”表现在“此书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毁灭人类三观的程度刷新了人类下限;作者心理极其阴暗变态,给武松、李逵、宋江这些人渣安排善终,给予它们无限的同情,歌颂它们滥杀无辜的恶行”。

实际上,无论是围绕教材还是课外读物,“有毒”的文学作品和儿童读物近年来屡屡引起关注和争议。一方面,部分儿童读物的确存在内容低俗、打“擦边球”,尤其是在“色情、暴力”的红线上把关不严的问题,比如曾被网友指出画面低俗的出自绘本《万大姐姐有办法:三个医生》的“扁鹊治病”插图等。一旦不良内容涉及教科书,更为人所关注。

另一方面,一部分被指出“问题”的图书、绘本在孩子和家长之中却有不同的看法。引进版绘本《不一样的卡梅拉》被指有不文明用语,比如“肮脏的家伙,在我揍你之前,赶紧滚远点!”“你吓唬不了我们,有本事你就过来呀!看我不把你打成肉酱!”书中还有两只小鸡谈恋爱、在其他小鸡围观下深情亲吻的情节、画面,也有家长认为不妥。更多看过这套绘本的读者却表示,所谓不文明用语要看语境,“文明是即使知道也自觉不说不用,要教会孩子分辨的能力,而不是一禁了之”;还有网友不客气地说:“是不是要把四大名著都要禁了?《红楼梦》全是男欢女爱少儿不宜,《水浒》打家劫舍无恶不作,《三国演义》弱肉强食血腥恐怖,《西游记》过于魔幻、蛊惑人心”……

这个听起来相当“魔幻”的假设,真被提了出来。对此,教育部门的回应值得一观。针对“中小学生不适合读《水浒》”这个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在回复中提出,自古就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也认为《水浒》“蕴含着毒气和血腥气”,从而肯定了网友的顾虑与担忧“有一定道理”。那么,为何将《水浒》收入中小学课文,甚至提倡整本书阅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给出了三个理由:首先,《水浒》文学价值巨大。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其次,《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最后,《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这是前两点的延伸。《水浒》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丰富且深刻的内核,是《水浒》被列入名著的理由,也是值得读者一读再读的根本原因。

批判性和思辨性,实际上可以应用到更多作品的阅读中。对身为孩子阅读“把关人”的家长来说,思辨力同样是应该习得的素养。

有一些书,是部分家长眼中的“坏书”,书里的主人公顽劣、调皮,不服管教,但偏偏这样的书,孩子特别喜欢看。“坏书”会教坏孩子吗?已故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指出,这牵涉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之一——顽童型母题。顽童型母题体现了儿童自己的眼光和意志,看这样的作品不能用常用的道德标准来评判。黑格尔说过:除非学生自己发现真理,你没有任何传授真理的办法。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怀疑、反对甚至破坏性行为是否一点不能被允许?围绕顽童型母题展开的作品实际上作出了回答:请允许这种自由。对此,已故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曾说:儿童文学要写“要儿童做什么”,也要写“儿童想要做什么”。

还有一些书,在不少家长眼中“没什么营养”,是游戏型的消耗品。但也有人提出,比起禁止孩子看,更好的方式或许是引导孩子辨识,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讨论,让孩子领悟到,懂得拒绝、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辨,是成长中一件了不起的事。

回到“被投诉”的《水浒》,实际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该在什么样的年龄段、以什么样的形式为青少年阅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在孩童时代就曾读过经改编的少儿版“四大名著”。

近年来,读整本书、读原典,成为语文教育的趋势之一。正如教育部门在回应中所说,“怎样把每本书读好”更加成为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实践的课题。而“怎样把每本书读好”背后,还折射了一个全社会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如何培养更成熟的阅读观,成为阅读的“有知者”。拒绝“问题童书”,也拒绝戴上“有问题”的眼镜,拥有独立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上一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下一篇智能电视如何留住用户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