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跃兴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旅游图书是伴随着我国旅游市场崛起、大众休闲旅游文化意识苏醒发展起来的。早期旅游图书大都是实用指南类,谈不上文学性。
随着互联网兴起,旅游网站以及生活服务类App的使用,大众审美意识的觉醒,传统指南类、资讯类旅游书渐行渐远,旅行书也从“美景”记录转向“自我”表达,大量基于个人情感、带有文学描写的游记登上书店、机场和咖啡馆的货架,进入畅销榜单。
前几年见过一本畅销旅行散文集,作者足迹踏遍欧、亚、非十几个国家,卖力写了近300页。翻开一看,一半是照片,一半是恋爱记录,末尾还附上了情感指南,不仅内容注水,过于私人化,也有违探险、发现和获取思想的旅行本意。
许多旅游图书采用了同样的浪漫套路:封面是开阔的公路风景照片,插图往往是不露全脸的旅行者,或背对镜头伸出手,或坐在背包上;腰封注明“出走×年”“××种放纵人生的旅行”“这辈子一定要去的××”“你和××之间,只隔着一张火车票”等字眼,包装上的文字诸如“诗与远方”“理想”“自由”“漂泊”“逃离北上广”等,号召人们丢下现实所有的疲倦烦闷,远离繁华,走向空旷。
一位深知旅行意义的作家,指出这类旅行书是“伪旅游文学”,“看似为一些读者创造了宣泄情绪的出口,但禁不起现实旅行的考验和挑战。因为,一颗说走就走却自我膨胀的心,往往会让旅途最终不尽如人意”,“用浪漫元素包装出的远方,刷的只是自我存在感,眼前所见也注定偏狭”。
今天,物理空间上的距离正在缩短,“诗与远方”正在消失:旅行的便捷化,削减了单纯的风景描写和历史介绍的吸引;人们通过电视、互联网,欣赏全球美景,再没有哪里是神秘的,文学中的“旅行的意义”正在被消解……
所以,那种流行畅销的“伪旅游文学”,徒有一点“文艺范儿”的旅行图书,打动不了读者那颗热爱“诗与远方”的冲动和冒险的心。读者需要的,是一种自我和灵魂的观照,或行走于内心世界的道路,或从现实存在的困境中逃脱,寻找自然之美,让生命获得新的经验……
上一篇: 《朗读者》为什么能海内存知己
下一篇: 摒弃“份子钱”折射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