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正平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悉尼的草坪上,有人边晒太阳边读书;在马尔代夫的海滩上,人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游历;在一些西欧国家的候车亭里,看书的人也是比比皆是。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也曾涌动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读书热,图书馆人满为患,书店购书者甚众。可现在,纸质阅读少了许多。学校里当然有,课堂本就是读书的地方;图书馆也有,今天各大城市的图书馆硬件条件已足够好。但是,除了这两个场所,阅读者的声音确实少之又少。
与之相对,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看”的人很多,却不是书,而是手机。手机当然是一种阅读方式,只是更像一种“碎片化”阅读。有人辩解,手机阅读难道不是阅读?其实,手机阅读者应该心里有数,这种即走即看式的阅读与静心细读书刊式阅读产生的成效不能同日而语。
这类快速阅读,可以把片断时间利用起来,但绝对代替不了书籍阅读。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只注重手机阅读,其获取的知识必定是支离破碎的;如果阅读成不了主流,那何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前几年,某省委党校对来校培训的厅、处、科三级干部作了有关阅读的统计。结果是,年人均读书是8本书,可是,这统计的是数量,而没有考虑阅读的质量。近年来,社会上的阅读推广活动多了起来,号召民众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注重读书学习;各地的世界阅读日活动,更是多彩而丰富。然后,倡导的结果也是以量变为主,还未能上升到质变的程度。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不止一次讲述过自己的读书故事,也每每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让听者叹服。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依靠学习走到了今天,中国共产党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明天。他还号召大家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习近平总书记还与青年学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他说:我喜欢文学、历史,为了用好一个成语,经常翻阅很多词典,一物不知深以为耻。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新时代,让读书人多起来,让文化味和书卷气成为一座座城市乃至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是我们今天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提倡党员干部认真读书、认真阅读,更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然要求。
简单来看,养成阅读习惯不仅要有倡导,更要有实际的制度创制,要让读书成为社会风气。因此,有必要建立支持读书、倡导学习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安排,进一步弘扬尊重知识分子和“知识有用论”,引导更多人通过阅读增加阅历、通过知识增添见识。
(作者为江苏省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上一篇: 沿着“一带一路”走向繁荣
下一篇: 应对童年危机,告别浪漫主义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