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清辉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文化评析】
全国老龄办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3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6.7%;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口日益老龄化的现实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由此也催生了一大批老年文艺作品,如小说《落日》《预约死亡》,电影《桃姐》《飞越老人院》,以及电视剧《老爸的爱情》《谁来伺候妈》《老米家的婚事》等。这些作品力图真实还原老年人的现实生活状态,通过典型人物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和情节,凸显他们的生存和生命质量问题。虽然一些作品情节、剧情夸张,但并不矫揉造作,晚景的焦虑、困惑、辛酸、凄凉、无奈和无助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社会问题,让人不能不联想到年迈的父母和多年以后自己的生活。这些作品逐渐清晰化其类型轮廓,显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等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投入、扎实行动,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未来5年,我国老龄工作将得到空前发展。
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除了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物质养老外,也必须重视文化养老。发展老年文艺事业,是推动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文艺的形式对老年世界和人生进行诠释,寻找人类存在和人生发展的根据和意义,将使老年人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安顿。通过这些作品,尽可能使更多社会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了解老年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为进一步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持。
“文学即人学”,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老龄化社会迫切需要更多有灵性的优秀老年文艺作品。然而,直到今天,“老年文艺”这一类别还未被学术界普遍认同,老年文艺理论研究至今还存在大量空白。老年文艺活动如火如荼,但常被文艺界忽视。全国有800多种文学期刊,儿童、青年、女性文学占有很大比重,然而,迄今没有一家正式发行的老年文学期刊,殊不知20世纪80年代撑起中国文学及文学期刊一片天的,正是现在的这一代中老年人。在当代文学的铁杆粉丝中,中老年人占有很高的比例。
凡做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只要踏踏实实俯下身子、在人民群众生活中汲取灵感,寻找那些“有筋道、有道德、有温度”的鲜活素材,就能创作出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当下,老年文艺创作便是一个切口。
(作者:蔡清辉,系厦门文学院高级记者、编审)
上一篇: 唤醒沉睡的公共文化资源
下一篇: 共筑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