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慧虹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还没到年底,今年的日历书大战已硝烟渐起。目前,市面上见到的各种日历书已近60种。业内专家预言,12月将迎来日历书的爆发期,日历书有可能达到百种以上,远超去年的六七十种。
日历书集日历与书于一体,既有着显示日期的便利,又承载了相对丰富的文化内容。况且,日历书大多设计奇巧、装帧精美。拥有一册如此图书在手,每天伴随着时间的脚步,轻松愉悦中即可坚持读完书中内容,既增长知识见闻,又能获得美的享受,忙碌的日子也因此而或多或少增添了充实与惬意。
正是由于日历书较好地契合了许多人的文化消费需求,两年前它在书业市场刚一亮相,就赢得了不少关注,整体销量一路攀升。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产品供给,于是,日见其多的文化经营主体相机而动,竞相使出浑身解数,意欲从中更多地分得一杯羹。从近期这一轮的日历书大战来看,不少出版社、新媒体、文化机构都参与其中,此前从未涉足这一领域的一些出版社也不甘人后,他们纷纷在诗词、名著、养生、博物、艺术、建筑、文物、儿童等不同领域试图抢占先机。
与前两年的日历书推出相比,今年相关出版社除了组织人力、物力在选编内容、设计装帧方面继续精耕细作之外,显著的特点,一方面在品种、印数上加大了力度;另一方面,就是发行时间上努力抢先一步。正如某出版社一位负责人公开谈到的,“我们已经摸索了三年,经验告诉我们,日历书能早发就早发。”
应该说,日历书是相关出版主体追求创新的产物。从多年前流行的挂历、台历成功变身为日历书是创新,它为图书销售市场带来了亮点。然而,从今年的总体情况来看,创新的脚步似乎有些迟滞,更多的不过是“一窝蜂”而上,同质化竞争。如此产品发展模式之下,市场的需求容量终究有限,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一领域就会沦为一片“红海”,由此导致的,难免会是图书库存积压,出版社利益遭损。
日历书市场,究竟是方兴未艾,还是将急速退潮?很大程度上,选择权掌握在相关出版主体手中。只有不满足于现状,不停下谋求创新的步伐,才可能使日历书“领异标新二月花”,以其持久的魅力俘获人心,占据市场高地。
单向空间书店的做法,或可具有借鉴意义。2015年春节,为了解决春节七天既要休假还要更新的难题,单向空间公众号编辑尝试做了一个叫单向历的栏目,每天从经典文学作品或电影台词等中挑一句金句,以“老黄历+现代语言”方式在春节期间推出,十分应景。鉴于单向历已成为承载书店和读者情感的勾连之物,年底之时,他们决定把它做成一本真实的桌历。而时至今年,单向空间又投入200万元,运用AR技术开发了单向历APP。从当初微信公众号的一个栏目,到后来的日历书,再到如今融合了新技术的APP,不难看出,单向空间书店及其日历书产品,总能呈现给人一种向前的姿态,总能使人感觉到他们不一样的面孔。
面对网络挤压与同业竞争,面对出版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的确,如今,文化出版业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可越是如此,越不容许出版社稍有松懈,停留在既有的创新成就里“偷得浮生半日闲”。为了多推出一些图书精品,满足读者更高的文化消费要求,为了出版社自身的长远发展,他们需要始终保持一种向前的锐气。“我们永远要走在前面”,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张帆面对媒体时这一番自豪的表示,值得书业同行共同践行。
上一篇: 让文化“美在新时代”
下一篇: 共享书店就是共享阅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