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泽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8月14日是第5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记录中国幸存“慰安妇”的纪录电影《二十二》全国公映。虽然排片率低、宣发投入不多,但凭着口碑传播,上座率很高,上映3天取得国产纪录片难得的2400多万元的票房,豆瓣电影平台打出了9.0的高分,排片比例随即增长近10倍。
这几乎是一个奇迹,尤其是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无明星、无粉丝基础、无资本运作、无奖项加持的电影作品想要获得一定市场份额,异常艰难。《二十二》的导演郭柯曾经设想过影片投入院线后,票房300万元已是极限,团队也承诺票房所得悉数捐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一部完全不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影片,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份成功沉重而辛酸,但也正是当下社会心理的真实写照。
《二十二》这部“慰安妇”题材影片,内容指向历史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基调是沉重、悲痛和愤怒的,可全片没有煽情造作的解说词,没有催人泪下的音乐,没有精心设计的情节冲突。据创作者称,该片没有脚本和提纲,只是架了个机器,不声不响地把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收进去。
经过选择后,观众最后在银幕上看到的是,时隔几十年,平均年龄90多岁的阿婆们,没有声泪俱下地回忆过往悲惨的遭遇,没有心灰意冷地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她们每天起床、做饭、吃饭、晒太阳、砍柴、洗衣服、喂猫、聊天、唱民谣、打牌……一个阿婆讲自己当年抗日的故事,说自己最宝贝的东西是政府发的抗战勋章;一个阿婆是朝鲜族,给人唱了两段朝鲜族民谣;一个阿婆感谢毛主席,自己改名跟了毛姓;一个阿婆骄傲地说儿子、孙子都很孝顺,给自己饭吃,给自己钱花,所以她感到很安心。
关于抗战历史的影片大多习惯于“往大了做”“往高处升华”,而《二十二》却是“往小了做”“往低处落”。这也是片子最打动人的地方——用极其平淡的力量而直指人心。叙事的克制和平静,对苦难不加掩饰的记录,反而传递了浑厚凝重的力量,揭示了人与苦难抗争时最需要的坚强的意志力。可以说,这种民众视角的叙事,补充了民族主义叙事框架中不可或缺的符号之一,在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之下,真实具体地补充了个体苦难,以特殊群体入题,从头至尾尊重其主体化身份,给予其人性的关怀。
影片片尾公布了中国“慰安妇”幸存者名单。在影片公映前两天,海南最后一位诉讼日本政府的“慰安妇”受害者黄有良离世。现在,“22”这个数字减少到了“8”。同样令人心酸的是,导演郭柯早期曾拍摄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那个时候,片名也是幸存者数字——《三十二》。
上一篇: 阅读,点亮生活之光
下一篇: 网络IP改编电影风光难再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