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泓冰 赵婀娜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让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
●不带功利地、发自内心地喜欢古诗文,享受它们带给心灵的陶冶和感悟,这才是古诗文的“正确打开方式”。
●功利的目标不利于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与认知。充分给予自由和空间,给予耐心的引导,让学生从小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才是关键所在。
春节期间热播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尘埃落定。有关古诗文教育的话题,却不该昙花一现,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
有人说,诗词大会找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有人说,它更多只是一场表演,并不能改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式微的现实。而更需要关注的是,在节目播出后,各种古诗词培训班又扎堆涌现,不少家长大有要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下一个武亦姝和陈更的架势。
今天,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心态善待传统文化?又该怎样为孩子们留住古诗文的“童子功”?节目的热播及部分选手的成长轨迹,又会对学校、家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带来怎样的启发与借鉴?
古诗文教育的有用与无用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上,引来最多话题的是,夺得总冠军的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这位“00后”少女的古典气质、机敏反应和从容心态,让很多粉丝惊呼她“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这样评价:“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的确,如果说武亦姝与大多数同龄人相比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别人的书架上摆的都是数理化习题,她还有一本诗词;别人崇拜当代富豪明星,她称陆游为“男神”。
不只是武亦姝,《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里,多位“00后”上海女生亮相,清一色的学霸,也是气质清雅、态度沉着的小美女。上海中学高二学生姜闻页,被问到快要高考了为什么还来参加节目录制时,回答说因为喜欢诗词而且“学有余力”。而她的高考志愿,竟是与古诗词并不搭边的金融专业。文来中学初一女生侯尤雯才13岁,是从百人团刷入挑战赛的最小年龄选手——点评老师口中的“‘娉娉袅袅十三余’,正是豆蔻年华”,年纪虽小,却一样表现不俗。
大量的古典诗词记诵积累,熏陶出了她们身上的某种共性气质,也涵养着她们的价值观、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即使身在比赛场上,她们身上也都没有常见的争强好胜、少年意气、敏感紧张。选手当中的大部分人,每天读诗词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让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
对此,有学者评价,不是因为古诗文能够带来升学评优的便利,或是赢得竞赛荣誉、炫示聪明和成功,只是不带功利地、发自内心地喜欢古诗文,享受它们带给心灵的陶冶和感悟。这,才是选手们的共同之处,也是古诗文的“正确打开方式”。
正如蒙曼谈到的,对于这个节目的大部分选手来说,“重要的不是诗词的储备量,而是对诗词的爱,不是为了背诗词来参加这个比赛,而是为了享受诗词而来。”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也表示,“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人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而这份文化情结是当下最值得珍视的。”
寻找古诗文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意见,宣布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课堂和教材更是其中重点。实现目标的时间节点设在2025年。
目标的实现显然并不容易,有学者分析:原本是“妇孺皆知”的诗词名篇名句,《中国诗词大会》经过筛选的百人团也会有大量答错者。这说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古诗文教育提升空间很大。
如何提升?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看来,在古诗文教育方面,学校是必然的主渠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武亦姝所在的复旦附中,传统文化教育已成风习。她随口吟诵的《诗经·七月》,学校自编的《中华古诗文阅读》第一册翻开就是。全校学生都要研读《论语》《古文观止》及诸子百家选篇,每天晨读古诗词。
而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近几年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投入很大,构建了以“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六进”长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沪版语文教材加大诗词等传统文化比重,相比于全国版教材,诗文篇目更多,如四至六年级的文言文约占课文总量的20%,七至九年级和高中基础型课程中占40%。
当然,上海的成功经验中,最值得借鉴的,还不是对于诗文篇目的要求,而是教学理念。
“经常会有家长质疑,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为何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老师坦言,“正是这种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的功利思想,让中小学语文教育走偏,让很多学生丧失了对古诗词意境的感受能力以及阅读兴趣。”
北大附中语文教师孙玉磊也认为,“功利的目标不利于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与认知。充分给予自由和空间,给予耐心的引导,让学生从小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才是关键所在。”
“走近古诗词,还有一层重要的内容,是要深入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认为,“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们通过阅读和学习来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和意境,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铺展人生底色,找到文化认同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不少家长立下要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下一个武亦姝和陈更的念头,要求自家孩子多背古诗,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古诗词培训班。
对此,专家们虽有欣喜,更多担忧。在他们看来,幼儿学古诗重在培养语感、陶冶性情,注重形式多样,绝不应该抢先早学、硬背,不能跟风,盲目增加孩子负担。
贾炜就提醒家长说,学古诗文不是越早越好,超前让孩子背诗不符合脑科学发育规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切忌急功近利,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古诗文教育的特点。
“真正喜欢古诗文的,可能在学生中只占30%,其中真正出类拔萃的又只占喜欢者中的30%。”贾炜说,中小学阶段,古诗文教育是从学生的兴趣、习惯入手,不是让孩子简单地背诵,而是在与古人对话中提高审美境界、寻找文化认同。在古诗文积累的过程中,教学形式和评价都要多样,切忌盲目的早学、抢学,死记硬背,把培养的过程变成应试技术。节目中选手的表现之所以引人瞩目,也不在于成绩高低,而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良好素质。
有学者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兴趣入手,以志向的培养为重点,以健全的人格培养为目标,既不随意拔高要求,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又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让有兴趣的孩子“长板”做得更长。
在孙玉磊看来,在不同的阶段,学生所接受的古诗文教育应有区别,“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小学阶段,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培养他们风雅的气质。在中学阶段,可以通过开设不同层次的诗词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同学逐渐提高对于诗词的鉴赏程度。教育的过程当讲求科学性。”
记者在实地采访中看到,如今,全国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注重在古诗文教育中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抓住重点意象,对低年级孩子,用画“诗画”、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办法,增强学习趣味性。除了语文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在很多中小学,还可以听到同学们在每节课的两分钟预备铃时间内诵读古诗词,声声入耳,句句入心,在品读中感悟美好意境,品出内在理趣,涵养品德性情。
“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教育,让古诗文教育真正做到内化于心,才能真正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李山说。
(赵婷玉 虎穆村参与采访)
上一篇: 玄幻剧不能“一拥而上”
下一篇: 弘扬传统文化应立足大教育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