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昌俊 来源于:中国文学网
日前,讲述华阴老腔艺人故事,展现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电影《老腔》在全国上映。电影根据陕西老腔艺人王振中的真实故事改编,导演高峰希望借助影片唤起公众的关注,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然而,影片公映首日,全国影院几乎零排片,就连老腔的发源地陕西渭南的影院也没有排片。
《老腔》从2009年年底开始策划,2014年拍摄制作完成,而今年才得以上映。六年磨一剑,导演和剧组对影片的市场期待不言而喻。影片的质量到底如何,目前尚缺乏市场口碑验证,但前有制片人方励为《百鸟朝凤》跪求排片,这次有高峰呼吁“求关注”,文艺片排片的尴尬一再出现。
文艺片排片难题,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相对于资本驱动的商业大片,小成本制作的文艺片属于小众市场。站在院线方和资本的角度,排片少是市场规律下的正常选择。但作为一种影片类型,文艺片又不可缺少,也拥有一定的受众基础。从国外的经验看,文艺片很难媲美商业大片的排片率,不过不少国家都有专属的艺术影院,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对于文艺片和经典电影的观影需求。
在我国,观影虽然已经成为平民消费,电影市场的规模,包括电影银幕的数量近年来也快速增加,但由于电影工业起步较晚,目前电影市场的细分程度还较低,并未开发出有代表性的艺术影院,基本上所有影院都是大同小异,在排片上也就自然倾向于商业大片。这种背景下,文艺片在排片上受到冷落,其实有市场的必然性。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要让文艺片走出排片上的困境,对于不同的影片采用分线发行的方式,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且中国电影的银幕数量将达到4万块,已经具备了分线发行的条件。但分线发行不是无条件的,至少要做到对受众群体的精准定位,挖掘好潜在消费者的需要,这显然考验着文艺片制作者和发行者。
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要真正获得生命力、让市场买单,其自身的品质是最重要的保障。近年来,中国艺术类电影虽然并非没有“叫好又叫座”之作,然而从整体质量看,还有待提升,而文艺片从制作到推广的市场专业度也仍显稚嫩。比如在推广中,不少影片依然延续大打情怀牌的老套路,显得创新不足。而这次《老腔》的首映式,原定到场的女主角居然临阵失联,缺席发布会,这在商业大片的运作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小成本文艺片在后续推广上确实难与商业片竞争,但起码的操作还是应该契合市场的需要,这既是对市场的尊重,也是成功推广的重要保障。
排片少,市场收益惨淡,从长远看,文艺片的这种现实生存困境,必将影响到导演和投资方对于艺术类影片制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整个电影市场生态的丰富和人才的培育,而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文艺片的质量尴尬,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鉴于此,相关方面有必要从维护艺术生态完整性的角度,加强对市场细分的引导,给予文艺类影片应有的市场成长空间。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文艺片自身素质过关。
上一篇: 影视剧莫过度消费热点
下一篇: 别把二十四节气当成古董摆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