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在文中,岛田首先介绍了“逸品”出现的历程,从谢赫(479—502)、顾恺之(348—409)等魏晋画家的三品九等之法,到唐代张怀瓘(活动于713—741前后)分“神、妙、能”三品,再到李嗣真定出画中逸品,晚唐朱景玄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又加上“逸品”,即“在其格外,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作者籍此将“逸品”相对于另三品的地位定义为:“具有超越画之本法,即一般所认定的正常画法的这一画风之画。……因此,所谓的神、妙、能、逸的四品等第,并不是同一性质序列的排列,而是将逸品视为一种与依于正统画法而来的神、妙、能三品的相互对立,且又在另外设立的一种奇逸画法。”

  就画家而言,岛田认为,从朱景玄所定逸品中的三人,王墨(不详—805)、李灵省(活动于806—820前后)和张志和(732—774)中,至少有二人处于中唐时代,朱景玄本人则是中晚唐时代人,可以见出“逸品画风”大约是从中唐时代开始确立的。王墨和李灵省都采用“泼墨”“一点一抹”的即兴作画法;颜真卿《文忠集》卷九《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录》中载,张志和的醉后作画也颇为接近王墨,即“性好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俄挥洒横抪,而织纩霏拂,乱枪而攒毫雷驰,须臾之间,千变万化。” 但类似王墨的泼墨法,在当时的正统画论,如《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中则颇有微词,谓之:“虽乏高奇,流俗亦好。……然余不甚觉默画有奇。”另《历代名画记》卷二“(吹云法)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如山水家有泼墨,亦不谓之画,不堪仿效。”张彦远在此提出“不见笔踪”,未必是后世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笔法”,而是按照物象运笔作画的行为。因“吹云”等画法并未使用画笔,而是采用其他媒介随机画出。岛田修二郎由此概括出“逸品画风”的基本性格:

  即在紧密的笔法要求上,取以粗放,然缺骨气,在象形上,没有明确的轮廓,然却有显著变形化、与简略化的自然形态。此等若以当时的正统画风作为基础来考量,或者传统绘画观上的六种规律原则,亦即是画之六法作一比较参照的话,可发现那是对骨法用笔之法的忽视,同时亦是对应物象形的违反。

  换言之,“逸品画风”是不承袭“应物象形”和“骨法用笔”的风格,具体来说即兼具“简略”(abbreviation)和“粗笔”(rough brushwork)的创作。在定义了“逸品画风”的样貌之后,岛田修二郎继续追溯这类画风的源头,认为可以上溯到隋代好画“魑魅魍魉”的孙尚子(生卒年不详),盛唐以前的“迹简而粗,物情皆备”的张孝师(生卒年不详),再到中唐的张璪(生卒年不详)、韦偃(活动于8世纪)等。如《唐朝名画录》中载韦偃“思高格逸”“山以墨斡,水以手擦,曲尽其妙,宛然如真”,与王墨泼墨画法有相似之处。王墨学自项容,因荆浩(约856—不详)《笔法记》记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失真元气象。”因此,项容也具有“逸品画风”。岛田认为,由诸多文献记载可知,水墨画在中唐的出现,以及和“逸品画风”的结合,是以山水画作为舞台而伸展开来的。

  岛田继续叙述道,到了北宋的景德年中(1005),出现了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辑录了自唐代乾元初(758—759)到宋初乾德岁(963—968)共58位蜀地画家。与朱景玄将“逸品”置于其他三品之后相反,黄休复将“逸格”置于最高的地位,且只选取了唐末孙位(活动于9世纪)一位画家。岛田发现,与朱景玄一样,黄休复所认为的“逸格”也具备简略之风。在《画继》中,又列出了石恪(活动于965—975前后)和贯休(832—912)二人,并称:“然未免乎粗鄙”“意欲高而未尝不卑”。石恪的“逸品画风”,在元代汤垕(活动于14世纪)的《画鉴》中则载为“戏笔画人物,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麄笔成之。”与曾收藏于日本正法寺的模写本《二祖调心图》(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风格相似(图4)。同样,高台寺所藏的贯休的《十六罗汉图》(图5)和分藏于日本的其他残本,也属类似的“逸品画风”。

  图4北宋,石恪,《二祖调心图》,纸本水墨,35.5x129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图5 五代,贯休,《十六罗汉图·诺距罗》, 绢本设色,129.1x65.7厘米,日本高台寺藏。



 2/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拉斐尔自画像(拉斐尔作品赏析)

下一篇西方名家笔下的爱情:是救赎还是毁灭早已不再重要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