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苏丹姆,你们小组负责237桥的桥面系控制测量!”“阿卜杜拉,你带俩人去做路基高程测量!”“玛穆勒,你们继续做好基层摊铺测量!”……在乌兹别克斯坦中铁二十局A380公路项目部的小院内,测量班班长张程荣给班内几十名测量技术人员安排起新一天的工作任务。
看着大家背上测量仪器,从驻地向四面八方的施工点赶去,张程荣欣慰地笑了。“现在是施工冲刺阶段,路基、桥梁、底基层、基层摊铺、混凝土摊铺同步进行。线路每个施工点都着急需要测量人员协助,要不是我们提前培养了一支由50余名当地劳务工组成的测量队伍,跑断腿也赶不上进度。”
桥梁、桩基、路基……对于测量班来说,设计图纸上的每一个分项工程具体位置在哪里,他们都需要最先到场找出精准无误的坐标定位。“项目开建时,受疫情影响,大批中方员工无法如期抵达乌兹别克斯坦。为了不耽误工程前期测量进度,到项目后我第一时间和设计院以及监理站交接控制桩。”张程荣回忆,那段时间他白天扛着仪器在野外测量,晚上赶回临时驻地挑灯夜战整理资料。
87公里的线路只有3名中方测量人员,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测量进度还是赶不上来。“我们计划在当地聘用一批相关技术人员,但发现当地的测量人员匮乏,而且技术标准也不一。”张程荣说。
“苏丹姆,你愿意跟我一起学测量吗?”张程荣向项目部临时聘用的泥瓦工苏丹姆抛出了“橄榄枝”。苏丹姆也痛快答应了。让张程荣没想到的是,教苏丹姆工程测量技术不是从GPS和图纸开始,而是从教数数开始的。
“当地的劳务工普遍英语不好,four(4)、five(5)从他们口中说出来一模一样。我们测量放样的坐标都是由一长串的数字组成,这个难题不清除,没有办法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张程荣首先用了几天时间,把苏丹姆及当地的几名劳务人员组织起来,不断耐心地从数字0开始学起。
语言关好不容易通过了,正式开始测量仪器培训时,新问题接踵而至。“我们的测量仪器操作界面全是中文,对于大家来说非常难。”让张程荣欣慰的是,珍惜学习机会的苏丹姆会录制操作视频,然后将操作步骤熟记于心。
那段时间,当地气温高达47摄氏度,苏丹姆和几名当地劳务人员每天都在烈日下进行强化练习,张程荣耐心地在一旁指导。仅1周时间,张程荣的第一批“学生”就顺利出师了,大家都逐渐能独立完成一些测量工作了。
学习水准仪、CAD制图、GPS的常规操作……2个月后,苏丹姆已经掌握了工程测量的基本技能。张程荣又选拔了几名当地劳务人员,交给苏丹姆“传帮带”,如今苏丹姆独立培养的当地测量员已超过10名。这支乌兹别克斯坦的测量队伍也由早期的两人,发展到现在的50余人,成为项目建设的中坚力量。
“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这几年里,不仅培养收获了一批技术骨干,也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友谊。”张程荣说。乌兹别克斯坦盛产西瓜和哈密瓜,每到收获季节,当地的这些测量员总会热情地给中方技术人员送来一袋又一袋的新鲜瓜果。
包括张程荣在内,测量班好几名技术人员都是陕西人,大家经常会聚在一起做油泼面、臊子面,很多乌方的测量员闻到这些中国美食的香味,都会争先恐后地围聚过来品尝。
“不久前,苏丹姆的孩子要过生日,苏丹姆特别邀请了我们中方员工去他家。”张程荣说,他们为苏丹姆的儿子精心准备了礼物,大家围聚在小院内,一起唱着生日歌,开心极了。
“我不仅学会了测量技术,改变了我的生活。还了解到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我很想有机会去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希望我的儿子长大后,能有机会去中国留学。”这是苏丹姆的一大心愿。
图为张程荣(中)带领乌兹别克斯坦籍测量人员进行测量放样工作。 徐成涛摄
上一篇: 国际识局:美对华政策班子现“离职潮”,释放何种信号?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