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建祥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一次我的一位前同事告诉我现在她们正在做财商教育,培养孩子的财商,并向我请教。试想一下也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是“月光族”,正是因为家长没注意培养他们的所谓“财商”,所以这确实一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课题。
任何一种教育我都倾向于化繁为简,以及实用、高效。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也是如此。财商的培养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应该就是量入为出,跟一个国家的财政一样。而这恰巧是多数家长没有给孩子树立的基本意识,很多孩子一眨眼工夫就能把手上的钱花光,然后再伸手向家长要。
一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所以培养孩子的财商,就要让孩子自己去管理自己的可支配资金。家长朋友不妨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实践:
1、家长要定时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比如每周30元,具体可根据家庭实际情况来,但即使家庭富裕,也不宜给太多。这个钱给了孩子,决策权就交给孩子,不要去干涉。
很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还不懂得金钱的意义,所以不给孩子零花钱,这是很错误的想法。你不给孩子钱,孩子如何真正认识金钱,更谈不上运用金钱。我有位同事就跟我讲过一个例子,她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也是不给孩子零花钱,但孩子看到同学都在买纸贴,就偷偷地从妈妈的钱包里拿了一百元钱,买了一堆纸贴回家。这时作为家长你肯定会左右为难,孩子有欲望,但手里没钱,从妈妈钱包里拿你很难责罚他。但如果你每周定时给他零花钱,就可以教育责罚他这种未经许可私自拿钱的行为。
从小给孩子一点零花钱,代价极小,用这极小的代价来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和运用金钱的能力,实在是低成本大产出的教育投入。
2、界定好零花钱的使用范围。给孩子零花钱了,小物件都应该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比如孩子想吃冰淇淋,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孩子想买个小玩具,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买……
3、教会孩子如何用自己的零花钱达成梦想。比如孩子想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但零花钱又不够怎么办?举个例子,孩子想买一个玩具,需要80元,但孩子每周的零花钱是30元。这时你可以告诉孩子,可以把每周的零花钱攒起来,3周后他就拥有了90元零花钱,足够买下这个玩具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好地锻炼孩子的忍耐力、意志力。另外也可以自己挣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把自己不用的物品通过二手网站卖出去或转让给同学、朋友获得收益;比如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如捡矿泉水瓶换钱;比如可以通过当淘宝童模、配音等赚钱……
家长可以启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如何达成自己的欲望,自己选择实现的路径。
所以,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孩子制定一个零花钱的使用范围和规则,其他的事让孩子自己做主,家长可以给孩子点建议,启发孩子。通过这种实践的方式,比去上各类财商课效果要好得多,可以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认识金钱,体会如何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伸手向父母要钱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一是可以有效锻炼孩子运用金钱、掌控金钱的能力,二是可以有效锻炼孩子的意志力,三是可以有效锻炼孩子的商业思维,提升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四是可以提高孩子的独立性,不是遇事就向父母求助,可谓一举多得。
还有一些家长问我,如果孩子比较大了,已经养成了大手大脚的毛病该怎么办?
这里我给家长朋友分享一个案例。
有个孩子从小花钱大手大脚惯了,父亲警告了几次也没什么用。后来孩子考上了大学,去外地念书。父亲告诉儿子,自己每个月会准时把生活费汇给他,要儿子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结果父亲给他的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没到半个月儿子就快花光了,只剩下50元。于是儿子赶紧给父亲打电话,说:“老爸,我这个月的生活费快花光了,只剩50元了,再给我汇点吧。”结果父亲跟儿子说:“我每个月一定会准时把生活费汇给你,如果你提前花光了就饿几顿吧。”随后就把电话挂了。随后,儿子打电话给父亲,父亲都是同样的回答,没有任何妥协。于是儿子终于绝望的发现,这回父亲是动真格的了。可是等到父亲下一次汇生活费还得半个月,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儿子绞尽脑汁,一会去老乡那蹭一顿,一会向同学借30、50,去食堂能省则省,有时实在饿急了就买个馒头啃啃。就这样,终于熬到了父亲汇款的日子,拿到了下一个月的生活费,赶紧归还了同学那借的钱,并且仔细盘算如何用剩下的钱过下一个月的生活。就这样,儿子慢慢学会了量入为出,还每个月存点钱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如果您的孩子真的已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想要纠正过来也很简单,让孩子有点理财观念,饿一饿就行了。
除了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和掌握金钱的能力外,我们还要帮孩子塑造正确的金钱观。
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富二代”,他在《做你自己》这本书中写道:“我父亲没有给我写过一张支票,我离开大学校园后,不仅要还房贷,还有音乐设备等贷款要还。”彼得是著名音乐家、艾美奖获得者。
巴菲特告诉儿子:“幸福快乐是你要追求的,金钱是跟随着你的幸福和工作而来的,而不应该引领你的工作。”
所以,让孩子学会“量入为出”外,还要让孩子正确认识金钱,这就是最好的财商教育!(学习力教育中心 余建祥)
上一篇: 余建祥:中国家长为什么会集体患上教育焦虑症、恐慌症?缺乏家庭教育顶层设计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