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就爱上时尚)

欢迎访问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就爱上时尚)!

书法,不仅仅是技法

2021-03-12 18:45分类:中国艺术新闻 阅读:

 

关于“国展”的文字审读与文化考核

回顾当代书法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存在着不重视文化的积累与学习的浮躁之气。所以,本届国展评审设置了文字审读与面试中的文化考查两个环节。文字审读重点从文本审读、字法审读角度进行。文本审读包括对衍文、脱文、误文等方面的审查。字法审读要求字法符合规范,篆法、草法及楷、隶、行写法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形讹、错别字等。在文化考查面试中,主要通过撰写文章的方式来考察优秀入围作者的文化素质。两个阶段的文化考查,中国书协的用意十分明确,在倡导书家植根传统、锤炼技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字的规范和文化的积累。

一、“优秀”评选的关键在文化考察

对优秀入围者的文化测试在5月30日上午进行,这次文化测试采取的方式是总共出三道题,三道题里面抽两道,考生可以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这两道题目分别是要求针对明代项穆《书法雅言》和北宋朱文长《续书断》中的两段话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非死记硬背的题目,靠的是作者平时的积累和思考,所以这次考试的自由度是很大的。考卷打分的方式是3个评委,61份考卷,每个人都要看,每个人都要打分。每一个细节都在严格地按照规矩办。在此基础上,最终按照参评作品、现场创作与文化考核三项评分总分排名,三项分值分别为100分、10分、10分。说白了就是在100分基础上再加20分,但各项分值所占比例最关键。因为现场创作按照这些闯入最后一关的人来说,大都不成问题,总分应当是在文化考察方面拉开的距离。如果是文化考察环节让作者的名次发生了剧变,那么参赛选手的文化素质一定会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没有文化的书法家,在书法的道路上不会走得太远。

当然,文化考核在书法展赛评审中所占分值占多大比例合适,也是今后主办方要认真考虑的,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包括对作品的文字审读是严要求还是宽对待,评委意见也不统一,比如重书法形式的胡抗美先生就主张宽松,而丛文俊先生则主张严格要求。这两种观点虽然对立,但其实殊途同归,因为书法追求的“技道两进”,技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没有其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进入“道”的境界。本届国展“十六字”指导思想为“根植传统、鼓励创新、多样包容、艺文兼备”,其中“艺文兼备”讲的就是技法和文化两个方面都不可偏废。近些年中国书协主办的一些展览征稿启事中明确鼓励自作诗文,笔者从评选现场也确实看到一些自作诗文作品,获奖作品中曲庆伟先生的册页内容即是自作诗,还有一位作者的册页是用半文言文写的游记。这就说明中国书协的导向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文化的积累、作者队伍整体素养的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庆幸的是我们正朝这个方向发展。

二、文字审读

书法作品文句不通与错字连篇恐怕是书法家常遭人揶揄甚至诟病的主要原因。有些大胆前卫的艺术家在作品中解构文字,甚至书写没有意义的文字组合,尽管这些尝试对于书法可能性的探索是有益的,但毕竟不是主流。书法还是应坚持文字的形义的完整性这一底线,如果脱离了文字,书法也就丧失了其高贵的文化品质。部分书家对文化素质的忽视,造成了笔下大量的错字、别字,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中国书协针对这一情况,在近年全国性书法大展的评审中增加了作品审读环节,强调文字的严肃性和书法的文化品格,以强制性措施及明确的导向,促使投稿作者重视字外功的修炼。

在文字审读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书写文本内容方面的差错,包括衍文、脱文、误文等方面,很多技法熟练的作者在这方面吃了亏,如有的作者抄写的书论前言不搭后语,属于随意肢解文本内容,还有的作者抄写古文断句不当,一句话写了半句就戛然而止,像这些作品在审读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二是简体字转换成繁体字时出错,因为简繁两者转换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投稿作品中存在一些很低级的错误,如“某某云”的“云”写成了“雲”,将钟繇的“锺”写为“鐘”等等;三是生拼硬造古文字,特别是甲金文字这方面问题特别严重,因为很多字找不到对应的写法,作者又不懂构形之理,任意拼合生造,难免错谬种种了;四是篆法、草法写法不严谨、无法度,当下行草书创作占的比重最大,有的作者不理解草字的笔画连接方式而信笔挥洒,或支离字形,致使有的作品无法卒读。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本人,很多内容来自网络,会造成作者遗失现象。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撤下相关文章。其他网络媒体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上一篇:希腊博物馆已资金耗尽被迫关闭

下一篇:明代御制唐卡以3.48亿港元成交 创中国艺术品世界拍卖纪录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就爱上时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