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就爱上时尚)

欢迎访问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就爱上时尚)!

数字化将带来书法艺术的终结时代吗

2021-03-12 18:45分类:中国艺术新闻 阅读:

 

信息化时代,一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计算不再与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在这场新技术革命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书法艺术经受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冲击与考验。有观点认为,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笔墨纸砚这种古老的书写方式没有存在的价值,书法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阿瑟•丹托有关“艺术终结论”的论断,难道数字化之于书法的意义就是要宣告它的终结?

数字化:向书法的实用性说再见

从中国古代书法史的发展嬗变来看,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兼而有之,而以实用性为“第一要义”。作为古代社会最主要的书写工具,毛笔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公务、记录、交流、唱和,毛笔须臾不离,实现交流传达、记载信息、文以载道的目的。同时,书体演变的历史也与实用密不可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炼铸于青铜器上的金文、书写在竹木之上的简牍、刻在石头上的隶书、写在绢上的行草书、写在纸上的楷书,书写载体的不同、速度加快、连续性加强使它们呈现不同的风格,而这些都源于日常实用的需要。从内容来看,无论是卜辞、铭文,还是碑记、尺牍,出发点都是满足实用。即使是被后人奉为“天下三大行书”的《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也都是在实用中产生的。它们首先注重传达文本内容,其次因为书法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瞩目。说到古代书法的艺术性,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带来了“艺术自觉”,书法的艺术性得以凸显。于是,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书法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一面是科举制中“身、言、书、判”的要求,明确了书法的好坏成为进仕的重要指标,强化了书法的实用性;另一面是魏晋直至清末,书法艺术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风格与面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书家与经典之作。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书法命运的转折点。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开启了汉字拼音化的滥觞。该文受到胡适、鲁迅等人的支持,由此直至上世纪70年代,汉语拉丁化的声音一直没有消歇。中国书法因此受到极大伤害,在实用化笼罩下,人们谈论书法不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而是从写字规范化的角度出发,书法的审美性消失殆尽,实用性被空前放大。这一现象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伴随各级书法组织成立、各类书法活动兴起,才得以好转。

近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数字化时代到来,电脑普及、无纸化办公,大数据、云计算、APP彻底革新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为适应快节奏要求,短信交流、语音聊天、视频通话代替了昔日的鸿雁传书,微博、微信成为人与人沟通的主要媒介。在这个全民“微时代”,硬笔几乎无用武之地,毛笔的境遇就更加尴尬,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逐渐淡出社会生活的实用之需。显然,与古代社会不同,在数字化飞速前进的时代,从实用层面而言,中国书法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数字化:给书法插上科技的双翼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说,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而电子媒介作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把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机体。的确,数字化时代彻底颠覆书法学习、审美、接受的习惯,改变旧有的视听感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书法家及其群体置身于神奇的互联网中。

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催生各类书法网站、数据库与软件的问世,这大大提高了书法学习效率与进程。举例来说,传统地比照字帖进行临摹有了新的方法。高科技的发展让“唐代钩摹”“宋代刻帖”“近代珂罗印刷、影印技术”汗颜,只需打开电脑,古代经典书作的高清大图便映入眼帘。如果还不觉得过瘾,点击鼠标,局部放大让每个细节逼真呈现。古代艺术经典的神秘面纱终被揭开,“旧时王谢善法帖,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书法网站上的教学讲座、创作视频、网络书展,让书友足不出户便可领略名师风采、私淑名家技法、欣赏同道新作;还可在网上社区、qq群、微信群,一对一、一对多畅谈书艺、交流心得。这种打破时空阻隔、便捷而高效的学习交流方式,深得书友喜爱。书法类数据库更为书友深入学习提供便利,以字库为主的数据库,可实时检索任意字,满足创作作品之需;以古代书论为主的数据库,可根据关键词进行检索,为书法史论研究者提供便利。另外,通过书法软件的研发给传统的书法艺术插上科技的双翼。使用者只需输入创作素材,并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书家风格,软件将在字库中自动提取已有字形,组合未收入的字形,最终形成一幅类似名家风格的作品。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本人,很多内容来自网络,会造成作者遗失现象。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撤下相关文章。其他网络媒体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上一篇:画了十年最偏僻的苗寨,他用艺术记录人性的光

下一篇:当代艺术的文明底色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就爱上时尚)

返回顶部